English

电视人谈读书:阅读花季错过不会再来

2005-05-25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朱正琳:著名电视策划人,中央电视台原《读书时间》栏目策划。著有《读书是私事》等。

我参与做

了好多年的电视节目策划,做得最久的是《读书时间》。很多人或许觉得做电视的环境必然“浮躁凌厉”,其实却不尽然。做电视总有那么一点风风火火,不能像做学问那么耐心地在冷板凳上坐着。是工作性质不同使然。但由此并不能得出做电视的人的环境和心态就一定比做学问的人浮躁。现在我们有好多学问家不也都快成了社会活动家了?一个风风火火的电视人和一个风风火火的学问家谁更浮躁?答案恐怕应该是后者吧?另外,我恐怕不敢苟同于你所说的只有达到一种“冲淡平和”的心境才能读书。读书当然需要一份安静,但那份安静未必要高远到“冲淡平和”的地步。

读书方面我不觉得我做过什么“鼓动”,但参与做《读书时间》也许可算得是我有这样一种理想的一个证明。其实《读书时间》固然有鼓动人多读书的意思,但制作者们(包括我)更想做的是鼓动读书人来看电视(具体说就是看我们的《读书时间》)。遗憾的是,看我们节目的人不多,节目也就办不下去了。不过,从《读书时间》办不下去了,却得不出人们读书的时间少了的结论。我们好像抱定了一种成见,认为现在的人都不爱读书了,或者说都不愿意多拿点时间来读书了,所以我们这些爱读书的人就有必要大呼小叫地来提倡、来鼓动人们读书。但事实上却没有什么可靠的调查数据来支持我们的成见。有一个“现状”是明白的,那就是现在的图书出版量比过去人们特爱读书的年代(比如20世纪80年代)要大得多。虽然近些年市场销售状况不太好,但到了消费者手中的书还是一个很大的数量,我们凭什么认为买书的人都没有读书?早在收音机发明之际,就有人忧虑阅读会受到冲击,后来是电视,再后来是网络,都让一些人觉得快到给读书唱挽歌的时候了。事实却是书还是越出越多。所以我觉得,可能没人需要我们的鼓动。《读书时间》去年改版的时候,我们就拟了一个广告词,叫做:“有书,就有读书时间”。可惜现在《读书时间》这个栏目不存在了。

但说到孩子们,我倒有点想“鼓动鼓动”了。现在的孩子们是真没有读书时间。究其原因,当然主要是因为功课太繁重。我不是说,现在的孩子们就一点读“闲书”的时间都没有了。但我以为,与他们的需要相比,那时间就给得太少!我有位朋友曾半开玩笑地说:“我们都以为孩子最重要的事情是学习(指学校的功课学习),殊不知孩子最重要的事情其实是成长。”说到成长,可以话分两头。一头是身体的成长,一头是心智或精神的成长。我们都知道营养不良给身体成长带来的影响,但好像都不太重视心智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营养不良!原因很简单,心智成长不像身体成长那样能看得见。我因此说过一句话:“假如我们的心智或精神能照镜子,营养不良的影响也必定一眼就能看得出来。”心智成长吸取营养的途径有哪些?我可以断言的是,到目前为止,读“闲书 ”还应该是一条主要途径。我不能设想,只读教科书成长起来的心智照镜子时会看见自己是什么样子!我原先在德国汉堡的麦当劳店里看见过这样一段广告词:“人是什么?人是他吃的所有东西。汉堡包就提供了你所需要的一切养分。”我不知道现在的教科书是不是也像一个汉堡包?但这段话的道理确实简单明白,同样适用于人的心智或精神。我们都知道,身体成长过程中有一个阶段,孩子特别能吃,我们有时称之为“吃长饭”。心智成长同样也有这样一个“吃长饭”的阶段,其表现往往是如饥似渴地阅读。成年人的阅读就缺了这“如饥似渴”四个字!如果一个成长中的少年缺了如饥似渴地阅读阶段,意味着的多半不是没有过饥渴,而是饥渴受到抑制,其结果可想而知,当然会发育不良。

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所谓成长,并不是成熟的准备。成长的历程也是人的生活,就像衰老的过程也是人的生活一样。我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以生活为本位来考虑,恋爱就不是“为了”生孩子,花季就不是“为了”果季,同样,成长就不是“为了”成熟。从这个观点来看,青春年少的孩子们就拥有一种非常活跃的心智生活。按我的经验与观察,人的一生中心智生活最为活跃的时期就是在青少年时期。这个时期阅读,也往往就是在过心智生活。因此可以说,这个时期的阅读的被剥夺,也就意味着心智生活的被剥夺,而且是无可补救地被剥夺。我因此有一个命题:人生的花季就是阅读的花季,错过了的就不会再来。

(本报记者 韩晓飞记录整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