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满溢文化的风情画

2005-06-0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旅游兴起,域外游记日益增多。刘建春的《北美风情》(吉林人民出版社)以一个作家和文化人的眼光去审视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以及中国人在境外的生存状态,建构了一组颇具浓郁文化味的北美风情画卷。

作为记述旅游过程中所见所闻和独特感受的游记,山水

、人情、习俗、名胜自然是重要内容。但作者对三国的自然景观没有作静态描摹,而是从地域文化的角度,作动态显示。在旅游过程中,作者还参观了三国多处人文景观。如华盛顿的白宫、联合国大厦、哈佛大学、纽约曼哈顿的中央公园,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塔、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中山公园,墨西哥的宪法广场、国家宫、玛雅碑等等。他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进行深入发掘,展示其古老的文化意蕴。如《华盛顿纪念塔》中,除介绍“塔”是华盛顿市最高的标志性建筑,“像一把白色的宝剑直插云霄”外,更突出华盛顿作为领导反对英国殖民主义的北美独立战争的美国开国元勋,在担任两届总统后,主动辞去最高权力,回到阔别多年的农庄作一个普通公民的民主意识和高风亮节。《林肯纪念馆》写它“是一座仿古希腊巴特农神庙的白色建筑”,更突出林肯作为解放黑奴的先驱和维护统一的领袖的“独特的精神力量和伟大人格”。《走进哈佛大学》详细介绍了该校如何从“只有一间房子,一个教师和一个小院子”的创办,经四百年发展成为有2万多名学生,5500名教师,培养6位美国总统和众多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世界第一校”的著名大学。在《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作者介绍了这座位于多伦多大学主校园北侧的加拿大最大的博物馆中收藏的印第安文化、爱斯基摩文化、中国文化。在《神秘的玛雅碑》中,指出这种碑文化,“是解读玛雅历史发展和衰败的重要文字资料”,并说明玛雅文化是公元100年到900年间的世界著名的古文明之一,也是美洲印第安人文化的摇篮,对后期的托尔特文化和阿兹特克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极富文化味的叙描,给读者广博了见闻,增加了知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旅游过程中处处关注着中国同胞在北美的生存状态,表现出“血浓于水”的挚情。其中,有从天津交响乐团走向纽约,在地铁拉琴赚钱,继而被美国的三大电视网及各大新闻网媒体报道,一夜成了美国华裔界名人的小提琴手;有在纽约街头卖画的画家,他们为了生存,忙于生计,虽常遭警察的罚款、驱离、拘禁,仍天天疲于取悦于人的素描,很难顾及艺术的创作;有北京中央芭蕾舞团的领舞走到纽约,被餐馆老板辞掉五次的“打工妹”,最后重新找到“自我”,办起了“娅娜舞蹈学校”,事业开始起飞;有在温哥华经营茶楼、酒家、书店、中药行、茶叶店、武术用品专门店的同胞;有在墨西哥被尊称为“普埃布拉的中国姑娘”美兰……这些在海外的古今同胞,有的成功,有的沦落,有的获得了殊荣,有的走向了毁灭。其原因何在?作者分析道:“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心理上的不适应症。”也就是说,成功者是很快适应和融入到当地的文化中去;失败者则是语言的障碍和文化的不适应。这就给海外众多的同胞提供了生存的启示。

此外,《北美风情》还展示了百老汇的艺术,曼哈顿的繁华,浪漫的情人节,淡漠的家庭“亲情”,同性恋大游行,单身联谊会,群“魔”乱舞的万圣节,等等。作者既展示了北美文化繁华、进步、文明的一面,也透视了他们杂乱、诈骗、腐朽的一面,正如他在《时代广场》一文中所说:“繁荣与贫贱,鲜花与烂疮,百老汇剧院与流莺毒贩,车水马龙和犯罪抢劫,都汇聚在此,开出一扇热闹喧天的美国之窗。”天堂与地狱,在北美(尤其是美国)同时并存。

《北美风情》之所以能感悟和彰显北美的多元文化,是和作者的勤学好问分不开的。他在《美国风情》一文中说:“我一边走一边看,也一边记录。往往一个城市走下来就记下了厚厚一本笔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