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幻灭的和未曾幻灭的:重新审视e-Book

2005-06-0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在线图书馆网站netLibrary的阅读窗口。

&

nbsp;RocketeBook硬件的最后一个版本,GemstarGEBeBook(八英寸彩屏)

“所谓e Book,就是这样一种用于取代纸质印刷品的电子设备:八英寸大小的彩色触摸屏,最多容纳几十部图书,电池可供10小时持续使用,并支持以太网接入……”以上描述,如果出现在公元1995年,也许会被视为一种科幻叙事;如果出现在公元2000年,那大概是销售人员提包里的一份产品介绍,当天下午就要提交给客户;而同是这段文字,我们在此时(公元2005年第二季度)读来,却不免会兴起一些伤感。好比是痴情人想到了某一段未成的姻缘―――当初的海誓山盟声犹在耳,可是迫于情势,种种允诺已经完全失去了效用。关于e Book,情况也大致如此:5年前的很多期待今天已经归于幻灭。

首先幻灭的是以下神话:在短期内,e Book将取代纸质图书,成为主流的阅读介质。几乎无需具体对比传统出版业和电子出版业的实际产值,只要我们数数书房中的近期新书就可以知道,这种取代在可预见的若干年内不会发生。事实上,在网络经济热潮退却以后,技术野心家们对e Book的热情也随之冷却。仿佛是一夜之间,e Book从风险投资的宠儿沦落为技术笑料;5年后的今天,2000年e Book领域的大多数竞争者都已经退出了市场。

人们为这种失败想出了不少借口:e Book不存在统一的软/硬件标准;e Book的版权保护难以实行,因此传统出版商不愿冒险投资,内容提供成了该产业的瓶颈;大众阅读习惯不易扭转等等。奇怪的是,似乎没有多少人曾经追问,为什么同样一群“大众”每天阅读上百帧网页,没有感到任何习惯上的障碍,但就是不能接受那个“八英寸的彩色触摸屏”呢?

这只能说明,e Book的构思者们从一开始画下的就是错误的蓝图。他们想到的“电子书”仍然太像“书”了,以至于没有带来更多全新的价值、没有提供与纸质图书区别开的必要。在他们设想的那个八英寸的触摸屏上,e Book仍像纸质书一样是一个封闭、自足的知识储藏器,其容量上、效率上的优势远不能构成这个冗赘的电子设备的存在理由。

一些人喜欢用MP3等数字产品的成功与e Book做类比:总有一天,发生在音乐领域的事情也会发生在图书领域,现在有多少人带着MP3播放器晨跑,将来就会有多少人带着e Book阅读器遛狗。对于类似的想入非非,我只能报以不乏轻视的微笑:对于一件“时尚电子产品”来说,其价值构成中的“炫示”和“享受”因素总是相互指涉、难以区分的,这一类电子产品畅销的原因,自然不仅在于其实用性或使用价值,而更在于它们在时尚人群中的象征作用;而另一方面,纸质图书从来就不具有立体声音响、CD随身听(Discman)那样的时尚功能,因此指望e Book成为那种“时髦小玩意儿”,就像指望中学教师充当性感偶像一样不现实(虽然二者都可能出现可喜的例外)。只要那些“八英寸的彩色触摸屏”还被当成实体书的代用品、数字化的真理容器,那么可以肯定,e Book从概念上就不兼容于遛狗、晨跑等活动。

换句话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专用于e Book阅读的手持设备”仍将是一个徒劳的神话,至少在大众消费品市场中不会获得广泛的认可。最先提出e Book手持设备理念的厂商NuvoMedia,在与最大的竞争对手Softbook合并之后,最终不得不在2003年宣布e Book阅读器的停产,这完全可以给这个概念上的e Book画上一个残酷的句号。作为“八英寸彩色触摸屏”的e Book也许将长久地安歇在博物馆中。

经历了幻灭之后,e Book产业中的一些从业者渐渐达到了这样一个认识:e Book这个单词开头的“e”,并不意味着“everybody(人人)”或“everywhere”(处处);至少就目前而言,e Book并不能全方位地取代纸质图书,它的适用性自有其限度。这也就是说,软件也好、硬件也好,无论哪一种形态的e Book,都很难成为适合所有人、所有应用领域的一般消费品;相反,e Book的下一步发展将取决于厂商对各种专用市场的开拓。

例如,虽然e Book阅读硬件这个概念并不被普通消费者欣赏,但对一些特定人群,它却可以成为不折不扣的福音。特制的设备能够帮助有视力障碍的读者克服阅读中的不便。目前,已经有一些厂商推出了这种类型的e Book硬件产品。

教材和工具书是另两个e Book最有发展前景的领域。在北美,高校学生的很大一部分支出要花费在那些昂贵但必须的教材上,不少经典著作的售价高达50至60美元,因此相关e Book的出现当然是学生们所渴望的。2004年下半年,老牌的教育图书出版商培生集团(Pear鄄sonEducation)开始涉足这个领域;它通过旗下的在线图书馆SafariBooksOn鄄line推出了一个名为Safarix的计划。这种针对大学生的服务按册收费;举例来说,培生集团下属的PrenticeHall出版社的名著《二战简史(第四版)》(WorldWarII AShortHistory,FourthEdition),原书售价为53.67美元,但一个历史系学生只要支付纸质书一半的价格,就可以借助普通浏览器在Safarix网站上阅读该书,使用期限为150天。不少学生手头拮据,但一直享受着学校提供的宽带网络环境;对于他们来说,加入Safarix计划是一种相当可行的教材消费方式。市场营销学大师科特勒(PhilipKotler)也有三部名著入选了这一计划;谈到这一服务模式的前景,大师满口称赞:“Safarix勇于创新、热情周到,给学生和教师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选择。”

对于不同领域的学习者和工作者来说,工具书是另一种昂贵而必备的出版物。很少有人从封面到封底、一页不落地看完一本《引用语辞典》或《Java语言参考手册》―――我们“查书”而不是“读书”。很多人不甘心为了这种偶尔的翻查和参考支付整本图书的定价;对于这些人,在线工具书库就成了一种最佳服务方案。这一类工具书库有几个特点。首先是权威性:工具书的来源大都是各领域最著名的出版商;比如oxfordreference.com就搜罗了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几十种人文类工具书。其次是完备性:所收的工具书必须覆盖相关领域各层面、各分支的知识现状,并能让使用者一次查询多部工具书,从而获得多角度的知识描述。另外,在服务模式上,几乎所有在线工具书库都没有采用按册收费的方式,而是以订阅形式提供服务:用户可以选择不同规模的工具书组合,按照订阅的时间长度支付费用,然后就可以随时访问网站检索资料。大多数在线工具书库都有自己专长的学科领域:如上述oxfordrefer鄄ence.com提供的多为人文学科工具书,Knovel.com专营工程学科的工具书,Sa鄄fari.com涵盖了两大IT出版商O’Reilly和Pearson的编程开发参考书,Book24x7.com则以财经、技术参考书为主。有些例外的是xreferplus.com提供的服务:他们的工具书涉及范围最广,从哲学、艺术到语言、法律,直至财经、技术,几乎囊括了北美市场上所有的工具书名著。

如上所述,目前e Book产业中的各种厂商都在致力于细分市场,“用特色服务打动专门人群”是大多数竞争者的战略主旨。像xreferplus.com这样经营“工具书e Book大全集”,如果仅仅是针对个人客户,那么服务面也许就太广了,营销工作恐怕就很难进行―――幸好他们也并非如此。事实上,xreferplus.com的主要签约对象是大学图书馆。其他很多在线电子书库,或早或迟地,也采用了这种面向机构客户(而不是个人客户)的业务模式。如果针对大学图书馆营销,那么至少要做到领域广、品种全;在这方面值得一提的是两家大型“在线图书馆”:netli鄄brary.com和ebrary.com。二者藏书量均多达几万种,在内容上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学术性。对于大部分常见关键词(比如“爱因斯坦”或“Java编程语言”),我们都能从它们的收藏中找到10部以上专题论著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在来自名牌大学的图书管理员眼中,这个等级的藏书规模似乎不值一提;但是对于一些中小型院校以及非英语国家中的各类大学来说,能给学生提供如此丰富的知识资源,就已经非常值得骄傲了。目前,这两个电子图书馆的用户遍布全球上百个国家,就连国内不少的大学图书馆也订阅了上千部netlibrary电子书。

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不难看出,自2000年以来,人们想象e Book的方式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首先,可供所有人群消费的通用e Book概念,正被各类专门化的特色e Book所取代。其次,“电子书”或e Book,正变得越来越不像一种(实体)书,而是越来越像一种服务―――换句话说,在某些领域,书正在从封闭的、可触可感的具体产品变成流动性极强、可供随需使用的服务模式。要用一种特定的电子装置固化这样无定形的流动媒体,就好像要给恣肆无边的江水装上一个大理石底座一样徒劳无益。在这两个维度上,e Book概念发生的变化注定是影响深远的:它的幻灭和它的重生都决定着人们在不久的将来会怎样阅读。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