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实证研究纪念毕?活字印刷发明960周年

2005-06-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尹铁虎及还原的“毕?工艺流程图”

沈括(1031 1095)《梦溪笔谈》载毕?泥活字印刷术:

庆历中,有布

衣毕?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上;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再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当拿到中科院、社科院、北京荣宝斋、中国印刷学院等单位共20位专家、学者结论一致的鉴定书时,尹铁虎舒了一口气:两年来的所有艰辛、付出,终于有了一个结果。

尹铁虎是中国印刷博物馆研究室主任,从2002年开始,他带领北京印刷学院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课题组,在有限的经费和极为简陋的条件下,历时两年多的时间完成了“毕?泥活字印刷实证研究”课题,成功复原了当年毕?活字印刷的技术,证实了毕?活字版印刷技术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课题组据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记载,采取工科的研究模式,重点对毕?活字印刷术工艺和技术做了系统、全面的探讨研究,各工艺环节经反复多次实验、分析和总结,提取科学数据,依毕?原法研制成功胶泥活字3000多枚,印制了具有纪念、收藏和研究价值的经折装宣纸印本《毕?活字版印实证研究》。其中还原绘制的“毕?工艺流程图”,更是近千年来首次所见。为帮助今天的人们生动、形象地了解毕?泥活字印刷术,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活字印刷术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之一,尽管这一说法为世界所公认,但是近年来,在韩国,一些研究学者却反复强调,是生活在朝鲜半岛的朝鲜人最先使用和发明了活字印刷,其依据是韩国学者几年前无意中在法国发现的铜活字印字―――这属于高丽王朝早期使用的金属活字。一些韩国学者甚至认为,毕?的泥活字仅仅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只是一个设想,并没有付诸实施。真正的活字印刷的源头应该在朝鲜半岛。”尹铁虎在解释自己牵头申请作“毕?泥活字印刷实证研究”的缘由时引申说,针对这一点,我国的专家、学者屡次在一些国际刊物和学术活动中与对方展开辩论,在理论方面予以有力的批驳和说明。“我们来做这个研究,就是针对一些韩国学者所持‘毕?泥活字只是一种想法,是韩国人运用铸钱术把这种想法变成了现实’一说,通过实证性研究,复原当年毕?活字印刷的技术,来驳斥他们。”

韩国学者在法国发现了1377年的铜活字印本《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并以此为依据,强调是生活在朝鲜半岛的朝鲜人最先使用和发明了活字印刷。而对于早于此年代的中国毕?泥活字印刷,一些韩国学者则称“脆而不实用,只是一种想法”,此说早为国内学者驳倒,并有许多考古实物为证(见附《泥活字印刷文物考古发现》)。

尹铁虎的思路是,完全按照沈括记述来还原毕?的泥活字制作工艺,从制作泥活字用泥产地选择、泥字雕刻、烧制方法、制版并对烧制出的泥活字进行耐压力实验等实验,看最终取得的成果能不能保证:制出结实耐用的泥活字、满足书刊印刷的需要,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韩国学者有关毕?泥活字印刷的论断就不攻自破了。

课题组就《梦溪笔谈》所载毕?活字印刷中几个基本工艺―――也是韩国学者普遍质疑的:“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以及“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展开了长达两年之久的反复的科学实验。

尹铁虎一经讲述实验的详细过程,立刻沉浸到自己的世界中,语速明显加快,经常从一个话题又牵连出无数头绪并因此延展开来,而且绵密到你根本找不到机会打断他,如果没有给他足够的讲述时间,实验的全貌是没办法掌握到的。

活字胶泥的选择与雕刻

通过《梦溪笔谈》可以知道,毕?泥活字的材料是胶泥。胶泥即为广义上的黏土,含水黏土的黏性很大,把它用来制作泥活字是没有问题的,而且,不需要添加其他成分。

尹铁虎讲,课题组曾就“毕?活字实证研究”分别到过甘肃、江苏、安徽、湖北等省份,访问当地研究相关课题的人员或部门,并采集了当地的土样。除此之外,尹铁虎还发动全家四处寻找胶泥土样,经过研究发现:地表黏土与深层黏土本质有很大不同,但是,不同地域的黏土化学成分基本相同,其区别主要是化学成分的含量有所不同。因此,用不同地域的黏土烧制泥活字的最佳温度有所差别,但是温差不是很大,所以,课题组就近选择了北京大兴黄村等处的普通黏土来做实验,这就更具有了普遍性。但是北京的黏土含有一些草和沙子等杂质。制成泥字之前需要把这些杂质提炼出来,这样就又给课题组人员增加了一定的工作量。要通过传统加工方法,使这些普通黏土练成纯净、细腻的胶泥,才可以用来制作字模。尹铁虎将其总结为:选取黏土―――捣碎成粉―――筛去杂物―――打制泥浆(和成泥浆;泥浆过滤)―――泥浆脱水―――提取泥膏―――练成坯泥―――做字坯模―――制成字坯(待刻)。

毕?制作的成型泥活字,因为没有实物流传下来,所以研究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它的雕刻也需要后人再探索。“中国汉字,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线条艺术,用胶泥刻字,也就是在胶泥上展现这种线条艺术。”尹铁虎说。《梦溪笔谈》讲到:毕?的泥活字,是用胶泥制成字块后刻出反体凸字,薄如钱唇。《梦溪笔谈》将“钱唇”释为“铜钱的边缘”。尹铁虎认为“薄如钱唇”反映在刻字上是指线条的深度。研究出这些结论后,课题组开始寻找可以刻泥活字的人,因为要考虑到成本、技艺等多方面问题,颇费了一番周折后,课题组终于在延庆找到一名刻工,这才能按照毕?的原法进行细致的雕刻。

泥活字的烧制

泥字刻好后需要“火烧令坚”,这道工序花费了课题组大量的时间,因为字模不仅要有足够的硬度和坚固程度―――“坚”,还要保证有适当的“吸水率”,才可以保证能够吸墨并用于印刷。

为了再现毕?泥活字烧制工艺,课题组进行了多方考察与访问,得悉传统砖窑的烧制温度为950-980℃,传统瓦窑一般为900℃,烧盆温度则在800℃左右即可。烧制砖瓦、泥盆所用原料均为黏土,但作为胎料则使用各异。而经综合研究与实验证明:毕?泥活字的烧结温度与烧盆温度相当,正常情况下的胶泥活字的烧结温度应在800℃左右。为尽可能的反映和再现毕?方法,在正常情况下烧造泥活字工艺,课题组在批量烧制手工刻成的泥活字时,选取了传统的窑烧方法。为尽可能接近古法,课题组选取了北京郊区现存的“馒头窑”进行泥活字的烧制实验。课题组窑烧好的泥活字,后经北京荣宝斋、化工部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等单位的专业测试和印刷试验,吸水率和压缩强度均可满足正常的印刷要求,而且根本不存在“易碎”问题。

而有关“草火烧”法,也很明确。是当排版印刷时如果遇到缺字的情况,可以立刻用胶泥字块刻出活字,放到草火中,很快就能烧制好。“草火烧”法作为通常采用的窑烧法的一种补充,可应急使用一下,效果还可以,但是,这种泥活字不够坚固,不适于批量烧制。

泥活字的排版印刷

毕?发明活版之前的雕版印刷工序十分繁复,而且,排版模式是固定的,字与字的位置不能变换,非常死板,致使印刷工作效率十分低下。毕?的活字版克服了以上缺点,活字可以重复利用到不同的模版中,而且操作方法十分简便。从《梦溪笔谈》记载我们可以得知,其方法是用黏药把活字固定在铁板上,用平板把上面压平整,再在排好活字的印版上施墨印刷。当印刷完毕后,把铁板烘热,令药熔化后就可以取下活字,当用时再取。但《梦溪笔谈》中只提到黏药是用松脂、腊和纸灰配制,没有讲三者的具体重量之比,经过反复的实验,课题组证明出:松脂、蜡和纸灰的重量之比为1:13:10时最合适。用这种配比,不仅可以稳固版内的字,而且拆散时字不沾污。“此前韩国学者在质疑这一发明时所说的‘常使活字掉下来’,实际上是由于使用了不良配药,或者是固版所用的粘药与毕?原法不同。”

讲到烧纸灰,尹铁虎有些自我解嘲地说到:为得到纸灰,他竟然用家里的瓷盆烧纸,结果把瓷盆烧裂。原来当时他脑子里光想着实验,忽略了瓷盆不能烧的常识了。“毕?泥活字印刷发明实证研究”课题组,经过两年的努力,终于成功地完成了实验。北京印刷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刘浩学称:这次实验的成功在文化方面、技术方面为国家做出了贡献,是课题组成员努力的结果。中国印刷博物馆副馆长魏志刚教授认为这次实验,在工艺上和技术上证明了毕?的技术是正确无误的。“这次实验的成功有力地驳斥了‘活字易碎’力图否定毕?的伟大发明的说法,同时也印证了沈括《梦溪笔谈》的记载是真实的,准确的。”尹铁虎总结说,“今年是毕?发明活字印刷960周年,我们通过这次实证复原实验,证实了毕?活字版技术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既是对中华民族对人类作出伟大贡献的有力证据,也是对这位布衣发明家的独特的纪念。毕?活字版的发明,是印刷史上又一伟大的里程碑,它既继承了雕版印刷的某些传统,又开创了新的印刷技术,并影响世界印刷长达近千年之久,进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历程。”

毕?泥活字实证研究概况

对毕?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作实证性专题研究,目前主要有北京印刷学院印刷博物馆、甘肃武威学者孙寿岭、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湖北英山博物馆等。

甘肃武威学者孙寿岭泥活字印刷研究

1987年,甘肃武威市亥母洞寺遗址出土西夏文经卷《维摩诘所说经》。孙寿岭时担武威市博物馆业务领导工作。1998年3月,国家文物局组织部分专家对《维摩诘所说经》进行鉴定,并确认其为公元12世纪中期的活字印刷本。但该经是否为泥活字印本,因有专家持不同意见而“需进一步研究”。为证实该经是否为泥活字印本,孙寿岭继之开始了长达3年的研究,力求遵沈括所记毕?之法对《维摩诘所说经》的印本作复原研究,并最终自制泥活字3000多枚,而且用其排印出西夏文《维摩诘所说经》仿印本。

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泥活字印刷

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现藏有近30万片明清以来的古籍木雕版版片,其中不乏孤本和珍本。在传统的活字印刷及其研究方面,广陵社研制和恢复了古代“木、泥、铜、锡”诸项活字传统印刷工艺。广陵社的活字印刷主要特点有四:1、使用模具制字。2、每批活字大小不一。3、借助现代手段,使用马弗炉“火烧令坚”。4、据不同印刷形式选用不同墨料。

湖北英山博物馆

湖北英山县因发现毕?墓碑而闻名。近些年来,英山博物馆对毕?及印刷史研究也做出了一些有益的贡献。英山所搞的泥活字研制,受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响较大,一般是先经制模程序。其所制泥字坯模具为金属板框,规格是:外径20×16厘米,全高1厘米;内框空字格数6×8格,每格1.6×1.9厘米。部分字坯或活字为炉火烧制。(据尹铁虎《毕?泥活字实证研究访问综记》)

泥活字印刷文物考古发现

1965年,浙江温州出土一件印本残页《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经有关专家考证认定为是毕?之后大约50年(1103)北宋时期的泥活字印本,据钱存训《现存最早的印刷品刊雕版实物》称,此为“迄今发现存世最早的活字印刷品”。

1989年,甘肃武威出土西夏文印本《维摩诘所说经》,经后有西夏仁宗(1140-1193)尊号题款,现藏于武威市博物馆。据业内专家考证、鉴定,此乃西夏中期即12世纪中叶的泥活字印本。

1993年,西夏文专家史金波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东方学研究所无意中发现了一批西夏时期的西夏文活字印刷品,其中就有泥活字本《维摩诘所说经》共五卷。经对此印本及与其当年被同时考古发现的其他木活字印刷品,如《三代相照言文集》的题款等综合研究,确认该泥活字版本《维摩诘所说经》的刊行年代为12世纪中叶。

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术界还先后发现了清代江苏李瑶(1790-1855)、安徽翟金生(1775-1860?)两家仿宋毕?遗法自制泥活字所印之书。其中,李氏所印清温睿临《南疆绎史勘本》、自著《校补金石例四种》及翟氏《泥版试印初编》、《水东翟氏家谱》等多种泥活字本书流传于世。此外,清雍正元年(1723)举人,山东泰安徐志定曾于康熙末年在泥活字的基础上,创制“泰山磁版”,印刷了《周易说略》和《蒿庵闲话》一类的书籍。清雍正末至乾隆初年(18世纪前半叶)浙江吕抚(1671-?)用活字泥版印刷出《精订纲鉴二十一史通俗演义》,在此书卷二十五末,详细记录了吕抚制字、制版方法,并附有《印刷物件列后》一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