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理论创新需要面向现实的问题意识

2005-06-15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要体现时代性,把握现实性,富于创造性。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与时俱进,形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就在于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我们在理论反思过程中以质疑、探寻的态度

审视主客观关系所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观念,是拷问现实、辩证思维的基础。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马克思主义给人的印象是理论与现实的严重脱节,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面前马克思主义丧失了解释与指导实践的能力,逐步地被“教条化”、“边缘化”,吸引力不断下降。我们大谈“实践”,但是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实践却始终搞不清楚;我们批判现实,但是却始终抓不住关键问题,总给人隔靴搔痒之感。正是敏锐地看到这一状况,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提出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推进理论创新。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李庆钧博士的《“霍布斯问题”的现代求解―――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秩序建构研究》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一书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努力。

社会生活的有序化即和谐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什么样的秩序是社会所追求的目标以及如何破除“丛林法则”并实现社会生活的有序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的现实课题。该书以“问题”为导向,以现实观照为核心,紧扣“秩序”这个中国转型期的核心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的利益关系分析方法为基础,剖析了当代中国社会秩序建构的基础、前提和机制,从而既分析了“问题”,说明了“问题”产生的症结,也指出了解决“问题”的科学路径和方法,通篇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该书的研究正好也契合了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现实需求。具有一定的现实感和预见性。

该书以文本解读为前提,以理论创新为归宿,首先进行了文本分析,对“霍布斯问题”的由来和内涵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但作者又没有仅仅停留于此,而是将“霍布斯问题”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结合在一起,力求在理论创新上有所突破。应该说国内对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秩序的研究文献较多,但社会学常常把社会转型分解为各个具体社会生活内容的转变,较少注意从整个社会系统的内在联系上探讨秩序构建问题。经济学囿于经济范围探讨市场秩序,但市场秩序可以保证经济生活的和谐,却不一定能够实现社会公正。法学的研究可以说明有效保证社会和谐的制度供给,但无法充分说明人的意识对秩序的支撑。哲学往往会出现远离现实生活而笼统谈论对人的终极关怀之类的浮泛化倾向。

该书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秩序”为主线,既综合了各方面研究成果,达到对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秩序构建的整体把握,避免了浮躁的乌托邦倾向;又力求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具体分析,寻求问题求解的有效路径,避免弃社会关系的客观性于不顾而仅仅满足于从道德上指责现实的隐性唯心主义倾向。

  (《“霍布斯问题”的现代求解》,李庆钧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