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追思与随想

2005-06-15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冯振文选》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这部属于广西现代文化名人学术著述精选丛书的著作,集结了家父一生中除诗词创作研究之外的绝大部分著述,算是他留给后人的一笔文化遗产。此书能在他逝世20年后出版,也是对他诞生106年的一个纪念吧!

翻开《冯振文选》的目录,在组成全书的诸子学说、文字学说、

单篇论撰和附录等4个板块中,前两者占了绝大部分篇幅,它们都是作者在上个世纪30年代完成的著作。解放后的论撰只有与余冠英、梁漱溟两先生的商榷两篇及学习毛主席论诗信的体会一篇。在汇集这些著作的素材的过程中,几乎每篇都有一些难忘的故事,引起我的追思和回忆。

《冯振文选》编辑说明中说:“《吕氏春秋・高注订补》为先生仙逝后其子女雇人从江苏某大学图书馆抄回,抄工精细,字迹端庄秀丽。”这段话的背后包含着一个生动的故事。

家父逝世后,他的许多学生都十分关心他的著作的出版问题,他们认为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如果不加以保护而被湮没了,那是非常令人痛心的损失。周振甫先生是家父在无锡国专时的学生,他对整理出版冯老的著作,提出了“先诗后文再及其他”的三步设想,得到了时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常务副社长党玉敏先生的积极赞同。根据家父1943年自撰的《冯振小传》所记,他所著的书“已刊者有:《自然室诗稿》、《续集》、《老子通证》、《荀子讲记》、《吕氏春秋・高注订补》、《韩非子论略》、《七言绝句作法举隅》、《说文解字讲记》等,共若干种。成书而未刊者:《文集》、《札记》、《诗词杂话》、《七言律髓》之类,又若干种焉(《诗词杂话》后付印约五分之一)”。我们在父亲劫后余烬的抄家归还物品中,找到了上述已刊著作的大部分,虽然这些著作的封面被标上“毒草示众”,作者的名字也被打了红叉,但其中几本是父亲标明的“自校本”,亲自对里面的内容进行了校订,并增加了不少眉批,这些都成了这次编辑《冯振文选》的主要素材,真是弥足珍贵。但是,在父亲的所有遗物中却没有《吕氏春秋・高注订补》的踪影。

《吕氏春秋・高注订补》是家父上世纪30年代的授课讲稿,虽然曾经刊印,但由于作者认为尚是初稿,故没有像《老子通证》等其他专著那样以单行本出版,所以国内已很难找到它,国专的许多校友都寻之而不可得。正在我们多方联系、四处寻找这本书的时候,周振甫先生记起在苏州大学图书馆似乎见到过,便从北京打电话到苏州大学,请他们协助寻找。终于在苏大图书馆里找到了它,但由于这是国内的孤本,苏州大学不同意外借。所以周先生只好在苏州大学请了一位非常负责、非常严谨的老先生,到图书馆去认真抄录,再把抄稿寄给我们。这样,《冯振小传》中所列举的主要著作,总算基本收集到了。从而也保证了能把家父除诗学专著外的主要学术著作都收入到《冯振文选》中。

周振甫先生对家父的感情,感人至深,绝非一般师生之情可比。家父在世时,他就曾亲自到苏州大学图书馆,抄录出家父早年所作的“亡弟挥之哀词”。这是一篇当时很有名的挽词,登载在某期刊上。周先生把它抄录下来寄给家父,家父曾把这篇文章油印出来,供中文系的师生作参考。1972年,家父南北漫游到北京,周先生曾亲自雇车陪同家父去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之称的潭柘寺游览;后来他去昆明出差,又特地在桂林下车见访。家父逝世后,周先生积极支持党玉敏先生编校和出版《自然室诗稿与诗词杂话》,并为该书撰写了后记;后来又亲自与齐鲁书社联系,把家父的诗词创作研究方面的著作(包括《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七言律髓》、《诗词杂话》等)辑成一册,以《诗词作法举隅》的书名出版。当时我们想请周先生为该书写一篇序言,周先生却说:“我是冯师的学生,写序是不敢当的,我还是写个小引吧!”。后来,他写的后记和小引,曾在《光明日报》及其他媒体上登载,起了很好的推介作用。直到近几年,海内外还有不少人在寻购《诗词作法举隅》这本书。

周先生生活非常简朴,工作非常勤奋,而待人又非常诚挚。记得1995年我们把父母亲合葬于尧山殡仪馆后,我曾去北京拜访过他,请他为我习作的《金秋奉安父母于尧山殡仪馆之馆中园》律诗指正。当时他的斗室堆满了书籍,他坐在床边的书桌旁伏案工作,连饭也是端到书桌上来吃的。我们知道他与钱锺书、钱仲联等大师交往很深,但他接待我们这些小字辈却非常热情,还和我们合影留念。1997年,周先生的健康状况已经很差,当他得知北流山围中学想请他题诗时,他很快就寄来了《题赠山围中学》的七律诗,诗云:“北流祭酒今谁属,篇什自然好细探。许氏说文知属汉,荀卿著作仰追聃。寒冰自水冰胜水,青出于蓝青过蓝。想见山围有人杰,冯师学术得容涵。”并自注云:“予在国专时,从冯师学《说文解字》及《荀子》,故为此论,今说山围学人必有能从冯师学术者,即草此篇乞。”周先生的原稿字迹已经歪歪斜斜了,去年出版的《北流当代诗词选》把真迹影印登出,睹字思人,感慨万千,不禁潸然泪下。

2000年5月23日周振甫先生不幸逝世。没有想到,一年后党玉敏先生也突然去世了,我忍着巨大的悲痛为他送去了挽联。当时,由党老师主编的《冯振文选》尚未完稿,难免担心该书的出版能否实现。幸得出版社及时请出了也是冯老学生的曾德?老师负责主编,在曾老师的呕心沥血工作下,《冯振文选》终于正式出版了。我们不禁以手加额,先人的遗著总算再度问世而不致湮没!我们发自内心深深感谢为此书的出版而付出辛勤劳动的各方人士,谨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从周先生、党先生到曾老师,他们对自己的老师冯老都怀着十分诚挚深厚的感情。这当中没有任何利益的交换或物欲的追求,倒是透着程门立雪式的虔诚和尊敬。我想,这正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体现,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珍视和怀念的。

《冯振文选》经过党玉敏、曾德?两位主编前后数年的辛勤操劳,才终于出版问世。每当捧读这本装帧精美的专著,心里总不免对两位主编怀着深深的敬意。尤其怀念英年早逝的党玉敏先生。

党先生对冯老怀有深厚的感情,这不仅因为他是冯老的“北流同乡”,更主要的是他对冯老的道德文章心仪仰止。家父逝世时,他和夫人周洁芳曾以“同乡弟子”的名义,敬献了“三千里河山,南来北往,全力振兴中华爱国者;七十年教育,夏热冬寒,一心栽培桃李好园丁”的挽联。后来,他根据周振甫先生的建议,首先全力促成家父的《自然室诗稿与诗词杂话》的出版。为了出好这本书,他和我的大姐冯采苹合作校点了全书的内容;又根据家父的日记,一起完成了家父自撰的《自传年表》后半部分的撰写;他自己则潜心研究并撰写了学术论文《冯振传略》。为了写好这篇传略,他广泛涉猎了许多资料,还到江浙一带和北京走访了梁漱溟、钱仲联、冯其庸、周振甫等冯老的生前友好及学生。他除了约请诸位先生撰写纪念文章外,也从采访中深受教益。他深深体会到,冯老的学问和人品,在国学界尤其在江浙一带具有深远的影响,作为冯老家乡的广西,更应该充分宣传和发扬冯老在古典文学研究方面的成就,扩大他的影响。他决心以研究、宣传和出版冯老著作为己任。在他的精心筹措下,《自然室诗稿与诗词杂话》由朱东润教授题写书名、以繁体字竖排出版了,它以优质的纸张和素雅的装帧,博得好评如潮,并到香港参加了国际书展。

1997年,广西师大在中文系举行了一系列纪念冯振教授诞辰一百周年的活动。党玉敏先生对纪念大会的举行、冯振诗碑的建立、冯振基金的设立等都给予了不遗余力的支持。他本人也在纪念大会上作了题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代宗师”的发言,阐述了他对冯振治学精神与学术思想研究的精辟见解。会后,他和王杰教授一起主编了《冯振纪念文集》,书中汇集了纪念冯振教授和研究冯振学术思想的各种文字材料,为后人了解和研究冯振教授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随后,在新闻出版总署向广西师大出版社下达出版“广西现代文化名人学术著作精选”计划时,冯振教授成为首批入选的六位名人之一。党先生亲自担任《冯振文选》的主编,并为我联系了与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他在搜集《文选》的素材时,对哪怕是单页的文字,也都认真复印加以保存。在他寄给我的《冯振文选》目录中,除了现在书中看到的各个板块外,还有他撰写的《冯振评传》。他要在他写的《冯振传略》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他对冯振著作和冯振学术思想的研究成果。我们满怀希望在党玉敏先生的关心和直接参与下,周振甫先生关于整理和出版冯老著作的三步设想能逐步实现。

2001年春天,党先生突然逝世的噩耗传来。痛定思痛,总觉得党先生包括周振甫先生的夙愿不应半途而废。尤其在我们和中文系联合向有关人士寄赠一批《冯振文选》后,以及2004年我回北流寻访无锡国专南迁桂南山村坚持抗战办学旧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热烈反响,使我更加坚信,整理和出版家父的遗著,是一件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好事。国专的学子怀念谆谆教导的良师;山村的父老时常说起他们称为“无锡大学”的师生们……。好人好事人们是不会忘记的,包括对曾为研究和出版冯老著作而倾注全部心血的党玉敏先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