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作家:一个人的文化产业

2005-06-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近些年来,作家身价陡增,不仅仅是一部作品的价值,更有从原创引发的影视剧的改编,以及被翻译成不同版本甚至演绎成各种游戏、动漫作品……一部作品能衍生出多少文化产业,其中包含作家收入这样秘而不宣的隐私,也包括影视剧的商业投资,更有其它难以估测的隐形收益。

作家收入大揭密

 

 写一本书就可能成百万富翁,在出版界已算不得秘密。一般来说,作家的收入一共来自三大块:一是版税收入,二是改编成影视作品的收入,三是作品被报纸、网站、电台转载、播出而获得的稿费。

版税是作家收入的大头。现在,出版社与作家签约实行的都是版税制,版税及书价一旦确定,再根据印数就可以算出作家能拿多少钱。用公式来表示就是:作家收入=书价×印数×版税。国家规定的版税在8% 10%之间,但对于那些炙手可热的作家来说,他们并不受这个规定的限制,由作家和出版社共同商定,12%是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比例。

以作家余秋雨的《霜冷长河》一书为例,该书现已发行了50万册,书价是20多元,即使按10%的版税来算,就已经超过了100万元。而华艺出版社出版的王朔小说《看上去很美》,发行了40万册,23元一本的定价,按出版社给王朔12%的版税,王朔写作该书的总收入,怎么算也超过了100万。1991年长江文艺出版社拿到河南作家二月河的《雍正皇帝》第一部时还犹犹豫豫,给二月河的稿费只有千字25元,没想到当年售出1万多本。后来,出版社付给二月河的稿费也涨到每千字45元。当时的版税比较低,二月河只能拿到1%。到1995年,《雍正皇帝》行情看涨,每套定价58元,当年销售8万套,该社主动将二月河的版税从1%调高到6%。到1999年,中央电视台播出根据二月河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该社又把每套图书的定价涨到80元,当年售出多达25万套。仅此一部小说,长江文艺出版社共销售出50万套书,总码洋约2000万元,一共付给二月河150多万元。

如果说版税是产业链中的份量颇重的一环,那么“触电”则又是闪耀着诱人光芒的一环。“触电”就可以高价卖版权,出版社和作家都有利,还可以亲手改编为影视剧本,这种稿酬的丰厚,又绝非文学杂志可比。

这种产业链的效应往往是循环往复。电视连续剧《雍正皇帝》的热播迅速带动了小说《雍正皇帝》的热卖,在原先发行25万册的基础上,短短时间里增高至50万册,给出版者长江文艺出版社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二月河的帝王小说在台湾、香港等地都有版权,二月河在这两地的收入就更不用说了。很多名作家写的长篇小说后来都被改编为电视剧本,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小说都被改编为几十集的电视连续剧,其中的《康熙大帝》被改编、拍摄了两次。按照时下每集1万元左右的行情,二月河的收入可想而知。作品被改编为电视剧播出,作家不但从中赚了一笔稿费,而且因电视剧播出又带动了书籍的销售,其连锁效应不可小瞧。

近年来湖北作家池莉的一些作品由于跟影视的结缘而更加畅销,《烦恼人生》《来来往往》《生活秀》《小姐你早》……而此前她的小说《来来往往》就已发行23万册、《小姐你早》发行10万册,引来业内人士和新闻界的惊奇。上海作家王安忆的《长恨歌》话剧首度演出,就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之后是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三种版本。

  产业链的环节

产业链之重要环节一 作家的知名效应

根据多年的经验对作品市场情况的估计,一般作者的知名度占市场份额的50%,作品内容占50%。有的出版社制定的版税比较高,可支付12%甚至以上的版税。没有一家出版社不考虑市场的回报而去捧某一个作家,出版社首先要考虑读者以及中间环节。知名度会为作家带来隐形的附加值。比如作家余华做乐评人的身份。假若余华没有知名作家为他带来的声誉,同样的乐评也许读者未必买他的帐。

产业链之重要环节二 作品的经典效应

圈里人都认定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内容为王”,这就说明了作者队伍的重要。出版社的竞争,无非是作者资源的竞争。一个高质量的作者群体,是出版社的资本,是出版社品牌的保证,是文化产业链的首要一环。一个有远识的出版社无不将作者队伍建设作为一个战略目标。国外许多出版社往往把自己培养和拥有多少优秀的作者当做自己的资本来分析发展前景。它们在选择、培养、争夺优秀作者方面的投入,常常是相当可观的。当然,首先要确定的是,书本身的质量必须具备一定潜质。这是一本书能否成长为畅销书或常销书的内因。

产业链之重要环节三 编辑的伯乐效应

因为编辑《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作家出版社编辑袁敏认识了曾获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的韩寒。当时他只是一个17岁的普通中学生。他的《三重门》稿件曾经在上海一家出版社躺了9个月,一审、二审都被毙了,原因就是小说中“少了些积极向上的东西,多了点阴暗和晦涩”。为了拿到书稿,袁敏专程飞到上海与韩寒见面。

为了既保留其原有锋芒,又要通过终审,袁敏除劝说韩寒进行修改,还搬来著名作家曹文轩为其作序。韩寒仅凭《三重门》一书就已赚了约200万元。产业链之重要环节四策划的促销效应

拿《哈利・波特》来说,一开始在英国出版后销路平平,直到美国出版商对它进行了全方位的包装,从而制造出了全球发行超过3500万册的超级畅销书。从它畅销之日,国内媒体就不遗余力地进行报道:热销势头、版权争购战、电影上映。网上目前可以检索到的有关哈利・波特的资讯近5000条。所以,当人民文学出版社买下《哈利・波特》版权时,哈利・波特在中国已经无孔不入了,他们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即便如此,人民文学出版社也没有坐享其成,而是精心策划了《哈利・波特》在中国的亮相:同一时间在全国大中城市全面上市、请来儿艺的演员进行现场促销、在新华书店购买该书的读者将获得有哈利・波特形象的小礼物。一种图书就这样被演绎为一种文化生活、文化时尚。

  产业文化的价值

有评论家认为,作家中“百万富翁”的出现,表明消费文学渐趋成熟,这是消费文学亮出的旗帜。消费文学之所以盛行,还与出版社、电视台及其他文化中介机构的“插足”有关。在这中间,他们作为“销售”环节发挥的作用,比作为“生产者”的作家或作为“消费者”的读者要大。消费文学既然是因迎合消费者的阅读胃口而起,那么它肯定会对消费者有意义,它虽然弱化了文学的审美功能,但凸显了其娱乐功能,使读者的自我意志得到张扬。消费文学是让在社会激烈竞争中失去尊严的人们重获健康和幸福的一剂“良药”。

评论家雷达说,说起“一个人的文化产业”,对我们尚为陌生。但这个问题已经由过去的不明显,发展到现在的突显。业界出现了畅销书作家,他的原创作品,发生了最大的辐射效应。北大中文系教授、评论家张颐武认为,作家一向是靠周边产业的延伸而生存。作家产业化是国际性的问题,出版不是孤立的,比如哈利・波特,通过娱乐、游戏形成了巨大的产业链。作家是产业链的第一生产者,主要以软件参股,像微软一样,以知识产权的形式参股。小说可以改编成电影、电视、游戏或玩具,还有作家本身的知名度,这种附加的、隐形的产业链可以帮助作家在其他行业有所建树。比如余华所做的音乐评论,这是隐形的收益。所以一个人的文化产业可以带给作家两种收益。一是版税,从原创到改编成种种影视作品;二是隐形的知名度。过去看余华的小说,读者是小众的,然而改编成电影之后,就变成大众的了。

作家的产业链有各种环节。其特点是,一,具有偶然性。作家的原创是所依赖的基础,比如电影就是建立在有契合改编影视剧的原创作品之上。中国作家借助于影视剧的特别多。二,不能说是保护知识产权的问题,而是作家已经享受了知识产权。开始是电影制片人选择作家,作家有了名声之后,便有了选择改编的权利。实际上这是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产业链的保护,准确地说最初是对产业链初端的保护,最后终端帮助保护初端―――电影电视的开播同样会促进图书的销售。

评论家张柠认为,而作家与市场结缘,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的,南方作家就与市场亲密异常。但他们不是通过文学,而主要是通过影视作品,比如广州的《雅玛哈鱼档》;也有一些通过办报刊杂志挣钱的,比如韩少功的《海南纪事》。无论影视作品还是报刊杂志,都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是集体协作的流水线产品,需要策划、管理、协作的商业精神;而不是像农民种稻子一样,靠单干、靠卖苦力能完成的。只有文学这种“农业精神产品”才可以靠单干、苦写完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