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芥川龙之介作品的中国译本

2005-06-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现代日本小说集》(周作人、鲁迅译,1923年初版)

《芥川龙之介集》(鲁迅译,开明书店1927年版)

《河童》(黎烈文等译,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版)

《日本文学史》(民国丛书,谢六逸著,上海书店1991年版)

《芥川龙之介小说十一篇》(楼适夷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杰出的作家,被文学界称为“鬼才”。他1892年(辰年辰月辰日辰时)作为新原敏三的长子出生于东京,被称为“龙之介”;他生后九个月母亲因患精神病去世,被舅父芥川家领养。1914年他与丰岛与志雄、久米正雄、菊池宽等人第三次复刊《新思潮》杂志,开始踏进文坛。就是这位只活了35岁的天才作家,给后人留下了140多篇文学精品。

芥川作品在1923年经鲁迅翻译介绍到中国,原载由周作人编选的《现代日本小说集》(商务印书馆出版),书里选译了15位日本作家的作品。编者在序里说:“我们的(选择)方法是就已有定评的人和作品中,择取自己所能理解感受者,收入集内,所以我们所选的范围或者不免稍狭,但是在这狭的范围以内的人及其作品却都有永久的价值的。”芥川的《罗生门》和《鼻子》是鲁迅最早翻译的。译者在介绍作家时说:芥川龙之介(AkutagawaRiunosuke)是东京大学英文学科的出身。田中纯评论他“在芥川的作品上,可以看出他用了性格的全体,支配尽所用的材料的模样来。这事实便使我们起了这感觉,就是感得这作品是完全的。”他的作品所用的主题最多的是希望已达之后的不安,或者正不安时的心情。他又多用旧材料,有时近于故事的翻译。但他的复述古事并不专是好奇,还有他的更深的根据:他想从含在这些材料里的古人的生活当中,寻出与自己的心情能够贴切的触着的或物,因此那些古代的故事经他改作以后,都注进新的生命去,便与现代人生出干系来了。他在小说集《烟草与恶魔》(1917)的序文上说出自己创作态度道:“材料是向来多从旧的东西里取来的……但是材料即使有了,我如不能进到这材料里去,便是材料与我的心情倘若不能贴切的合而为一,小说便写不成。勉强的写下去,就成为了支离灭裂的东西了。说到著作着的时候的心情,与其说是造作着的气分,还不如说养育着的气分(更为适合。)人物也罢,事件也罢,他的本来的动法只是一个。我便这边那边的搜索着这只有一个的东西,一面写着。倘若这个寻不到的时候,那就再也不能前进了。再往前进,必定做出勉强的东西来了”(原载《现代日本小说集》附录)。

鲁迅对于日本文学的热心介绍,使作者了解后十分感动。1925年芥川写了一篇题为《日本小说的中国译本》的短文,谈到“至于翻译水平,以我的作品为证,译的十分准确,且地名,官名和器具的名称等,都认真的附有注释。”芥川认为“这本小说集比之目前日本流行的西方文艺译著,也决不逊色。”(《全集》第三集440页)

第二本是1927年由开明书店出版的《芥川龙之介集》(鲁迅,方光焘,夏丐尊等翻译的)。这是一本由中国作家合作翻译的集子。《罗生门》、《鼻子》仍然采用了鲁迅翻译的两篇,方光焘是1918年赴日本的留学生。1924年毕业于东京高师,曾在日本参加创造社的文学活动。同年任上海大学教授,后任暨南大学讲师。方光焘翻译的是《袈裟与盛远》一篇。夏丐尊是浙江上虞人,1904年留学日本,入宏文书院,后转入东京高等工业学堂。回国后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他翻译了芥川的《中国游记》和《南京的基督》、《湖南的扇子》等以中国内容为题材的短篇。附录二《绝笔》是沈端先(夏衍)翻译的。芥川在1921年作为大阪每日新闻社记者来中国考察旅游,写了《上海游记》、《江南游记》、《长江游记》(合称《中国游记》)等文章。在《中国游记》里他谈到了章太炎先生,郑孝胥等人。芥川写到:“到了中国不到一月,包你就想谈政治的。这必定是现代中国的空气中孕育着二十年来的政治问题的缘故。”

芥川1927年去世后,中国文艺界很关注他的死。1930年鲁迅在他创办的《文学研究》上,请翻译家韩侍桁翻译了日本评论家唐木顺三执笔的《芥川龙之介在思想史上的位置》,发表在刊物的创刊号上。直到1936年鲁迅逝世前几个月,他还和日本朋友增田涉谈到,他想把芥川后期的作品介绍到中国来。30年代出版了两本芥川的作品集,这就是《芥川龙之介集》(冯子韬译,中华书局1934年版)和《河童》(黎烈文等译,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版)。这里只想谈谈翻译家黎烈文的译本。此书仍选用了鲁迅的两篇译文,再加上黎烈文翻译的《河童》和《蜘蛛之丝》。后面附了一篇日本作者永见德太郎的评论《芥川龙之介氏与河童》。

下面想着重介绍一下日本文学专家谢六逸对芥川文学的介绍和评述。谢六逸在他写的《日本文学史》(上海北新书店1929年版)中全面地评述了芥川的作品。他说:新思潮派的作家除了菊池宽一人外,都受了夏目漱石的感化。这派的第一人是芥川龙之介,他具有天才,百闻强记。他的作品取材清新而博洽,观察警拔,修辞精练,表现巧妙。他发表于《新思潮》的短篇《鼻子》最受夏目漱石的称赏。此作以禅智内供的长鼻为题材,用俏皮机智的文字,写禅智内供目的已达后的失望心理,结构也极巧妙。后来更作《芋粥》、《手巾》、《命运》、《罗生门》、《地狱变相》、《竹林中》、《秋》等篇。都是苦心锻炼的佳作。芥川氏对于艺术的态度极其忠实,他发表作品,很审慎,不像当世的作家,喜作通俗的长篇。他于1927年,因思想的苦闷,自杀于住宅,实为现代文坛的大损失。谢六逸1929年翻译了《近代日本小品文选》(大江书铺出版),里边收录了芥川的作品《侏儒的话》、《黄粱梦》、《英雄之器》、《尾生的梦》及《女体》等五篇。

到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芥川龙之介在国内又有较多的翻译介绍。老翻译家楼适夷先生在文革后期翻译的《芥川龙之介小说十一篇》(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数量不大,却很有纪念意义。他在“书后”里说,芥川“是一位才华洋溢,学历丰厚,思想深刻,气品高迈,文字清丽,在艺术琢磨上颇有功力的作家。他在极短促的创作生涯中,为日本文学留下一笔可贵的财产,一百四十多篇作品,除少数中篇,全部都是短篇。在他创作的初期、中期,写过许多历史短篇,其题材的新奇,构思的精深,确在日本文学中别具一格,当时即受读者的爱好和文学前辈的知遇,至今还是广泛流传,万众传诵,用他的版税,设立了一个一年一度的‘芥川奖’送出了许多文学新人。”

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由文洁若、吕元明、吴树文等翻译的《芥川龙之介小说选》,书中收选了《罗生门》、《鼻子》等45篇小说,是国内出版的芥川作品集中篇幅较大的一种。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文洁若撰写了《译本序》。序作者指出:“短篇小说巨擘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代的一位重要作家,是新思潮派的柱石。这个流派表现了本世纪初日本小资产阶级不满现实而又苦于无出路的心情,在艺术上则突破了长时期作为文坛主流的自然主义文学,正视社会现实,既有浪漫主义色彩,又有现实主义倾向。”

同年文洁若编选的《日本短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收录了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吕元明译)和《戏作三味》(文洁若译)两篇。外国文学所研究员高慧勤在“作者简介”里谈到“芥川龙之介是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他突破了自然主义呆板的纯客观描写,十分讲究写作技巧。艺术风格颇具特色:典雅的语言,巧妙的布局,细腻的心理刻画,含蓄的命题和机智幽默的情趣。就其小说创作而言,早期和中期以历史题材居多,其中《罗生门》、《鼻子》、《戏作三味》、《地狱图》、《竹林里》等最为脍炙人口,后期的创作,从历史转向现代,风格也有变化。”1983年高慧勤编《日本短篇小说选》(中国青年出版社版)选录了芥川的名著《地狱图》(吕元明译)。

1982年国内出版了《日本文学》杂志,1982年第二期刊出了《芥川龙之介专集》,发表了芥川的短篇小说《西乡窿胜》(林怀秋译)、《荒野抄》(柯森耀译)、《海边》等五篇。又发表了文洁若写的评论《芥川龙之介和他的创作》,仰文渊的评论《略谈地狱图》。文洁若认为,“他的众多短篇小说,从题材到形式,每一篇都独具匠心,不落窠臼。他经常是以短短的篇幅三两个人物,高度凝练的表达出主题思想,在不同程度上反映时代的某个侧面的本质。”上海复旦大学的仰文渊评论说:“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是以古喻今的,是有他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是森鸥外式的超脱历史的历史小说。”1984年出版的《日本文学》第四期刊出了《新思潮派特辑》,其中发表了刘春英著《新思潮派简析》和芥川的短篇《鼠小僧次郎吉》,显示了我国对芥川文学研究的进展。

90年代,关于芥川文学的介绍和研究持续增长,1990年程麻著《沟通与更新―――鲁迅与日本文学发微》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此书分十一章论述了鲁迅与日本文学的翻译与研究。其中,第六章论述了芥川的历史小说和鲁迅的《故事新编》的有关情况。1998年叶渭渠主编的《芥川龙之介作品集》(散文卷由李正伦等翻译,小说卷由楼适夷、吕元明、文洁若等翻译,共两册),由中国世界语出版社出版。在此前后,《世界短篇小说精品文库日本卷》由高慧勤主编,交海峡文艺出版社在1996年出版,收录了楼适夷等翻译的《地狱变》、《秋山图》等六篇;《世界散文经典・日本卷》1997年由高慧勤主编交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书里收选了芥川的散文《侏儒的话》、《东洋之秋》等三篇。2005年,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芥川龙之介全集》(高慧勤、魏大海主编),开创了日本作家个人全集的翻译出版新记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