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金针度人启迪后学

2005-06-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陈鸣树教授所著《文艺学方法论》(复旦大学出版社)《后记》写道:他曾经应章培恒教授的邀请,在“古代中国文学史研究班”上,以书中《资料的实证性与思维的超越性》和《理论框架的建构》两章作讲演,听众反应热烈。下课时有研究生对他说:听了你这番演讲,我回去得把文学史的构架和目录全部改动了。可见讲演的内容

感人之深。这使我想起元好问的诗句:“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说的是,刺绣工艺的高超技巧与针法,定要秘而不传。鸣树先生这本书恰好是对这诗句的叛逆,把文学研究的科学方法与饱含实践经验的诀窍公开流布,真正是金针度人,启迪后学。

古今中外的文学研究方法,可谓繁复多样,异彩纷呈,百家争鸣,众芳斗妍,各具特色。各种文学研究的方法,各有侧重和中心,各有信徒门人,在不同的时代各有成就和影响。鸣树先生在这本书里,对中外古今的各种文学研究方法详加论述评议,如高屋建瓴,擘肌分理。他并非只是客观的介绍和说明,而是从自己的思想立场进行分析;而且还对中西方法作横向比较,指明方法背后所隐含的中西文化传统与思维方式的不同特色。他在缜密的论析中显示并融入自己的学术见解和评价,既不是盲目吹捧西方的方法,也不是自炫地颂扬中国的古典的文学研究方法,而是激清扬浊,彰优指缺,让人提高认识,耳目一新。这本书的论述,完全切合并发扬了鲁迅先生所倡导的“拿来主义”的意旨:对于中外的传统文化或精神产品,必须“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这就是要求站得高,看得深,头脑清醒,思维灵活,有深厚博约的学术素养。鸣树先生说,所以能写成这本论著,要“归功于从黑格尔到马克思主义的理性思维的指导”。

这本书的重要特色,就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书中既讲学理,但又不是抽象的思辨的理论;又讲经验与方法,也不是单纯的实践活动的总结报告。尤其是下篇的实践功能部分,可说是对文学研究活动过程的各个阶段的具体指导。这一部分正是鸣树先生数十年里文学研究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他在文学研究园地长期耕耘深入感悟与体验的理性升华。作者对文学研究活动的不同阶段和各个环节,从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学术的发现与创新,学术论著的理论框架的建构,论点与材料的结合与运用,研究视角与切入点的选择与描述的展开,全都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展开切实而精当的论析。这就像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刺绣工艺的高级技师,讲述着绣品的创造与出新,指点着面料的选择与各色丝线的搭配,针法的交替运用与技巧,指明如何使绣品色泽绚丽,精致夺目,生动传神,充分展示着金针度人、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

在这本被誉为“智慧学的书”中,鸣树先生指明文学研究方法乃是“对文学本身的研究”,“最主要之点是文学本性有层次地全面地展开”。既然文学研究方法理应对文学自身作深层次的探索与考究,所以作者强调文学研究活动中的理论创新与超越,强调研究论著必须精心建构理论框架,在“相互制约层层递进的辩证逻辑”的网络中展开论述,使学术论著富有“内在的逻辑”,就是说“文章必须从内面写出来”。这才会使学术论著的创新见解,丰富内涵与深刻的意蕴,涌动在缜密严谨的论述之中,具有无懈可击的科学性和强大的感染力。

鸣树先生这本书,写得大气磅礴,字里行间“闪现着一种智慧的思想火花”。它把思辨的学理与具体的实践,经验与创新,继承与超越,水乳交融般地结合成有机的整体。蒋孔阳先生评说“全书中形成一个庞大而又自成体系的理论框架”,从而条分缕析地揭示出文学研究方法论本身的特点。这就使本书能够成为文学研究活动的导引,学术研究路上的指南。作者自白:这是“寝馈康德、黑格尔有年的结果”;但同时也是他长期独立钻研中国古典文论与诗话所造就的结晶。

当前的学术领域里,同样被腐败的瘟疫所侵袭,清整学风,规范学术道德,提高学术质量,已成为学术界的强烈呼声。所以,凡是决意献身学术,执着于学术研究,在学术峻岭上勇敢攀登的学人们,应该读一读这本好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