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教研服务网,教育出版的读者俱乐部?

2005-06-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编者按:“出版社每天都在忙着编教材、印教材,可是我们不知道这些教材最终都流向了哪里,也不知道那些使用我们的教材的老师对我们的产品有什么样的评价和意见”。类似的抱怨大概在全国各大教育出版社都有。怎样使用更少商业意味的学术服务的方式加强教育社与一线教师之

间的沟通与交流,同时通过稳定高效的渠道保持与高校教师之间密切联系,从而发掘一流作者和一流选题,越来越成为中国教育出版业时下关注的话题。

另一方面,许多地方的大学教师由于资金、交通等因素限制,与外界的信息沟通相对不畅,他们希望出版者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些最新的教改和学术信息,创造更多的交流和学习机会,有没有这样一条良性互动、双向交流沟通的途径所在?

 或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教研服务网络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借鉴。成立于五年前的人大社教研服务网络除拥有一个功能庞大的网站外,还拥有了14个地区分部和44家会员服务店。会员一般为高校一线教师,现已遍布全国,达到两万多人。它通过信息服务、销售服务和学术服务,尤其是深受会员欢迎的学术服务,对人大社的品牌提升和精品教材的宣传推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本版将用个案剖析的方式,分析人大社教研服务网络的组织架构、具体操作方式和成立五年来的发展渐进过程,为出版界同人提供借鉴,为高校一线教师反馈教材意见、交流教学经验、追踪学术界难点热点问题提供去处。

 

教研服务网的前世今生

张继清

  对终端教师的日益重视催生教研服务网

“出版社每天都在忙着编教材、印教材,可是我们不知道这些教材最终都流向了哪里,也不知道那些使用我们的教材的老师对我们的产品有什么样的评价和意见”。五年前,大约就是类似这样的抱怨导致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教研服务网络应运而生。短短的五年时间,全国各大教育类出版社对于终端教师的重视、了解、维护程度与之前相比已经是判然两个天地,在这中间受益的不仅有出版社,更有广大高校一线教师。反观五年来人大社所走过的路和所经历的彷徨、探索,可以看到,人大社教研服务网络在探索中成长的五年,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出版业进行机制调整和观念转变最深刻的五年。在这中间,许多出版社改变了“坐堂编书”、“坐店售书”的传统,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努力和市场接轨,不断深化服务营销、品牌营销理念,逐步引导高校教材出版不断向一线教学实践靠拢,不仅引发了中国教育出版业一场新的嬗变格局,在这过程中也教育了员工、锻炼了队伍,为迎接和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新的发展变化准备和积蓄了力量。

教研服务网络是人大社与广大高校一线任课教师沟通和交流的平台。目前它的组织结构包括网站、14个地区分部和44家会员服务店,会员遍布全国,已经达到两万多人。它承担的主要功能是为高校的会员教师提供信息服务、销售服务和学术服务,其中学术服务这一项是最受会员欢迎的。为了进一步落实和深化教研服务网络的学术服务功能,人大社从2004年底开始筹备设立教研服务网络地区分会。

出版社如何与高校教师双向互动

到目前为止,该社教研服务网络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1年3月至年底。这一阶段教研服务网的网站、分部和会员服务店先后成立,从组织结构上教研服务网络已经初具雏形。

第二阶段,2002年至2003年4月。这一阶段教研服务网络主要发挥的是信息服务和为销售服务功能,通过深入各大高校开展“教材进校园,服务到身边”活动,与高校教师展开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不仅获得了大量的关于高校教材编写的意见、建议,而且为扩大该社教材的品牌影响和市场占有率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这期间他们尝试在一些高校和图书馆组织了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受到了高校师生的欢迎,这确证了该社最早所设想的学术服务对于出版社品牌战略和精品教材战略的巨大推动作用。

第三阶段,2003年4月开始至今,这一阶段的进入得益于那场突如其来的“非典”肆虐。尽管很早以来该社就意识到学术服务的价值和重要影响,但是由于满足于“教材进校园”对于教材销售“短、平、快”的拉动作用,迟迟没有大规模地开展这一服务项目。2003年不期而至的“非典”迫使人大社坐下来考虑如何与会员教师深入沟通的问题。由于不能够出差,人大社市场部人员开始尝试编写《会员专刊》,给会员提供出版社最新的教材出版信息;为了提高《会员专刊》的可读性,他们也搜集了教育部有关的最新教改信息以及一些权威专家的科研成果,后来事实证明市场部这一尝试受到了老师们的欢迎和好评。“非典”也使市场部有时间精心准备暑期的教师培训活动。2003年8月,人大社第一次举办了“‘两课’一线教师研修班”,全国100多所高校的160余名教师参加了这次培训学习,教育部社政司靳诺司长也应学员要求做了一场学术报告,参会学员和授课教师对于这次培训班的效果都表示满意。这次培训不仅扩大了出版社“两课”教材的影响,而且通过培训期间与教师的深入交流产生了衍生产品―――这套教材的课件和配套案例也在不久后陆续推出。

教研服务网络成立以来,在市场开发方面的工作卓有成效,许多老师借着“教材进校园,服务到身边”活动了解和接纳了人大版教材和人大社。人大社在进校园的过程中也发现,许多地方的大学教师由于资金、交通等因素限制,与外界的信息沟通困难,他们非常希望出版方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些最新的教改和学术信息,创造更多的交流和学习机会,人大社即利用人民大学在人文社科方面的科研力量以及出版社背后的学术专家资源为会员教师提供更多的学术服务,同时这种服务形式又能和出版社教材图书的宣传推广活动相结合,达到教师和出版社同升、双赢的目的。

学术服务赢得读者信赖

教研服务网络的学术服务功能立足于教育出版社的长远发展,它对于教育社的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学术服务是一种高品位、高质量的市场开发手段。出版社通过有目的地组织读书会、学术报告、教师研讨活动及网上学术沙龙等形式,可以有效地宣传自己的重点产品,同时又以现场售书、发放书目等方式促进其它相关产品的宣传推广。学术服务活动因为少了明显的商业色彩,有着更多的人情味、学术价值乃至心灵提升的力量,更容易为读者欣然接受。

其次,学术服务是出版社品牌建设的重要支柱。品牌是图书质量的象征和保证。在产品同质化倾向越来越严重的今天,品牌感召力的作用也日益凸显。但是,当前教材市场的不规范加上出版业的激烈竞争,使得价格战、折扣战以各种形式登场。教育社要躲开价格战、折扣战的陷阱,追求高水平地胜出,就必须坚持服务营销、品牌营销的理念,垒高教材出版的门槛。提倡学术服务有利于强化教育大社“关注教育、弘扬学术”的品牌形象,提高教育社在教材图书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最后,学术服务有利于形成教材出版和服务营销的良性循环,为出版社的长远、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高校教师诚然是教材和学术著作的主要使用者,是出版社的终端客户,但是另一方面,高校教师也是教材和学术著作的编写者,处于出版物研发的上游,以学术服务的方式加强出版社与一线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不仅仅可以宣传和推广出版社的产品,还能通过与一线教师的沟通,了解本社教材使用的反馈信息,从而在修订和编写新教材时有所借鉴。不仅如此,服务一线教师的另一重要作用就是发掘一流的作者和一流的选题。应该看到,质量才是市场竞争的生命,一流的作者+一流的选题+一流的编辑加工+一流的装帧设计+一流的生产制作才能产生一流的出版物。高校教师是中国最高素质的人群之一,通过稳定高效的渠道保持与高校教师之间密切联系将有助于发掘优秀选题,开拓出版社编辑和员工的视野,提高他们对市场和学科发展的敏感度,培养高素质的出版人才。21世纪最宝贵的资源是人才,优秀的作者和员工才是出版社发展最坚强、最有力的保障。

教研服务网络操作实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教研网负责人 赵志刚

五年了,人大社教研服务网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至今已发展成为拥有涵盖全国2000余所高校20000多名会员教师的集教学、科研与出版良性互动的巨大网络平台。其中的甘苦和操作细节,在此愿意拿出来与各高校老师、出版同人共享。

教学研讨 大师亲临

学术服务是教研服务网络工作的核心和龙头。教研服务网络每年深入全国各高校举办“教材进校园,服务到身边”品牌系列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为兄弟院校进行大规模的学术讲座活动。自2003年至今,我们已经在全国70多所高校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学术报告会,得到了各高校领导和师生的好评。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一线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和前沿性,人大社教研服务网络每年还组织举办高水平的教学研讨班,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两课’一线任课教师研修班”、“‘西方经济学’骨干教师研修班”、“教育部全国‘金融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教育部全国‘税收’骨干教师研讨班”、“‘经济法’一线骨干教师研修班”等多项针对会员教师培训的高质量的研修活动。我们邀请了黄达、王广谦、吴晓灵、马蔚华、吴晓求、高鸿业、吴易风、吴汉洪、黄泰岩、赵锡军、张新宝、陈先达、李景治等“政产学研”界顶级专家就相关学科领域理论与实践中的热点、难点、前沿问题进行讲座和研讨,就各门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集中讨论。在授课专家与参会老师的有效互动下,历次的研修班都取得了圆满的成功。2004年暑期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西方经济学”一线骨干教师研修班上,我们邀请到高鸿业老师亲临会场与会员教师座谈,让一线任课教师有直接面对面的与学术大师交流的机会。当时会场一片肃静,老师们充满景仰的目光齐聚高老先生,继而掌声雷鸣,高老先生身卧轮椅依旧精神矍铄、声音宏亮地与会员教师亲切交谈。座谈结束后,老师们围着高老先生迟迟不愿离去,纷纷合影留念。

教师专刊 定期编撰

为了使广大会员教师及时了解国内外的出版信息和学术前沿信息,我们专门编制了教师会员专用目录和教师会员专刊,定期将最新出版信息和各学科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给教研服务网络的会员教师。我们已经编纂了“两课”会员教师专刊、“西方经济学”教师会员专刊,我们还将陆续编纂“经济法”教师会员专刊、“金融学”教师会员专刊等多种会刊,努力为广大会员教师提供教材之外的更多的增值学术服务。

在我们去江西九江学院举办学术报告会的时候,经济系的张主任告诉我们:“我把每期教研服务网络的教师专用书目和会员教师专刊都保存起来留做纪念,从这些会刊中我们能够了解很多的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

从老师们朴实的话语中我们感受到了工作的真谛,感受到了我们工作的意义和乐趣。

登门拜访 定期问候

为加强与会员教师的联系和沟通,教研服务网络的工作人员定期与会员教师进行电话联系,在每到一个城市举办进校园活动前都会给会员教师打电话告知活动的时间和地点。对于重点会员教师我们还派人专门登门拜访,送去我们最新的教材图书样本,听取会员老师对我们教材及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中国科技大学的陈老师专门来到人大社教研服务网络来看望我们的工作人员,他说:“每年的教师节都能收到教研服务网络送给会员教师的礼品和问候,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话、一张小小的卡片,却能让我感受到温暖,感受到你们时时刻刻在关注我们会员老师,而不像其它出版社那样只有等到订教材的时候才找到我们老师,平时跟我们没有任何交流和联系。”

在与老师接触和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的工作人员也与许多老师结下了深刻的友谊。新疆石河子大学的梁老师借来教育部开会的机会给我们从新疆带来了哈密瓜,他一到北京下车就直接来到我们单位,看着满头大汗的梁老师,望着几个金灿灿的从万里之外带来的哈密瓜,我们的工作人员感动了,感动于会员老师对我们工作的认可。

“老师的事比什么都重要”

一直以来,“两课”教材始终是人大社的品牌产品。为搭建起各高校一线任课教师与我社教材主编和编者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渠道,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我社教材的主旨思想、编写体例,了解“两课”教学的最新动态,教研服务网络连续4年举办了全国“两课”教师研修班。

2004年暑期,人大社教研服务网络举办了第三届“两课”一线任课教师研修班,此次研修班有来自全国90多所学校的180多名教师参加,很多老师都是从千里之外顶着酷暑前来的。还有一些老师既要照顾孩子,又不想耽误培训,便带着小孩前来参加研讨班,福州大学的王老师便是其中的一位。王老师的父母远在山东,爱人暑期随学校领导出国访问,家里只剩下她和年仅六岁的儿子。为参加本次研修班她带着儿子从福州赶来。孩子在家时感冒刚好,来北京又正碰上了高温天气,会议第一天凌晨一点多孩子突然发高烧,呼吸困难。当时会场安排在北京市怀柔区的一家宾馆里,半夜里找不到车送孩子上医院,无奈之下王老师找到了教研服务网络会务组,工作人员听到此消息后二话没说,连夜带着王老师从怀柔赶到市区的北京妇幼保健医院。据诊治医生说孩子是因感冒发烧血液发生病变,如果再晚来一会就可能会危及生命。

孩子痊愈之后,王老师找到我们,她拉着工作人员的手热泪盈眶地说:“你们是我儿子的救命恩人,没有你们,我的孩子可能就没命了。”我们的工作人员表示:“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希望孩子以后身体健康,也希望您能再来人大社做客。”

教研服务网络组织架构

教研服务网是一个以数字化平台为基础搭建的,集信息服务、销售服务和学术服务于一体的服务网络,它利用网络技术所达到的市场无缝隙、即时化、互动化为读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在线服务,同时还可以围绕网络平台建立地区分部和会员服务店,就近为高校教师提供线下服务。

人大社教研服务网络采取会员制形式自愿申请加入,主要吸纳高校一线任课教师。据了解,凡是全国范围内从事一线教学与研究的高等教育工作者,通过履行会员卡登记,或者在教研服务网主页上登陆注册的,就可以成为该教研服务网的正式会员,出版社负责给会员发放会员卡。会员凭会员卡可在该社的全国44家会员服务店购买本版图书时享受8折优惠,而且人大社会不定期地邮寄最新的图书书目和编辑的刊物给全国会员,并为会员在各地组织学术研讨、图书评论、学术讲座等。另外,会员还可以随时对相关图书提出意见或建议,反映教师和学生对教材使用的情况,参与出版社的选题策划,为出版社提供有价值选题和书稿。

一般说来,教研服务网的服务内容定位在三个方面 信息服务、学术服务和销售服务。其中信息服务包括让广大一线教师在第一时间掌握出版社最新出版信息,及时反馈教师对出版社教材的意见、建议,与全国教学同行在教研服务网论坛交流彼此的教学经验与心得体会;学术服务包括由教材主编或知名专家学者为如何教授出版社教材提供精当讲解,针对出版社图书组织学术讲座、学术研讨,追踪学术界难点、热点问题,为教师提供机会使其优秀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著作早日出版面市;销售服务是由遍布全国的教研服务网网络分部和会员店就近服务于高校教师身边,为会员购买图书提供折扣优惠,并对广大会员开展网上学术著作直销,使网络会员足不出户即能购买精品图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