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谁在作践希拉里?

2005-06-2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一周以来,埃德・克莱恩(Ed Klein)耸人听闻的克林顿夫人新传《希拉里真相》(The Truth About Hillary)在美国闹得沸沸扬扬。美国以外的很多海外媒体,更是竞相传播书中所“揭发”出的希拉里所谓的丑闻内幕,从同

性恋倾向到政治野心,的确颇为吸引眼球。

但是,这决不是一本简单的畅销书,它背后的来龙去脉和政治动机,颇为耐人寻味。

谁写的?谁出的?

埃德・克莱恩(或爱德华・克莱恩),是新闻业里的一员老将,在《纽约时报》、《新闻周刊》和《名利场》等大报大刊都有过不错的从业纪录。1977 1988年,他担任《纽约时报杂志》主编期间,曾使该刊赢得了首个普利策奖。

著名的网络杂志Salon刊出了长达五个页面的文章《此书背后的男人》,详细介绍了克莱恩的家底,分析了究竟是何种动机,驱使他从一个知名编辑,变成了以“下流”笔法“诋毁”希拉里的作家。

克莱恩口口声声说自己热爱新闻业,但他在《新闻周刊》供职时的老板科斯纳(Ed Kosner)却不这么看。“有时候人们是为了谋生,对吧?”他说。

出版此书的是企鹅集团旗下的哨兵(Sentinel)出版社,前年才成立,一年出书不过十来本。在企鹅美国公司的网站上,哨兵自称其使命是专为保守派出书,而“哨兵”之寓意,即“象征着保卫美国基本价值观和国民利益的坚强决心”。

该社出书不多,但无不是为布什政府的对伊战争和反恐政策摇旗呐喊,要不然就直接攻击自由派“如何损害”了美国人民的安全福祉。

但是,面对质疑声浪,企鹅的回应是决不对作者的观点进行审查。

哨兵不惜血本,《希拉里真相》的首印数高达35万本,对这样一家小出版社来说,实在是个大手笔。

谁在鼓噪?谁在声讨?

希拉里参议员目前落户纽约,《纽约时报》此番却严守中立,到本周一为止,除了刊出一篇不无嘲讽之意的克莱恩采访之外,其书评版对《希拉里真相》始终保持沉默。《时报》书评人中,以角谷美智子(Michiko Kakutani,此译名未必准确,但自去年本报首先使用后,似成惯例)笔锋最辣,两年前,她曾对希拉里的白宫回忆录《亲历历史》的婆婆妈妈大加嘲讽,去年又对克林顿的《我的生活》毫不留情。角谷女士想必不是克林顿夫妇的书迷和政策上的拥趸,我们本来有理由期待她热热闹闹评一评《希拉里真相》,可惜至今未能如愿。

但美国多家右翼媒体开足了音箱,为克莱恩的新书造势。以新闻网站“德拉吉报道”为首的众多右派言论网站盛赞此书将“毁掉”希拉里的总统美梦。

两周前,“德拉吉报道”甚至声称预先探知了此书内容,说克林顿强奸了希拉里才生下了女儿切尔西。不过,克莱恩随后解释说,那只是克林顿酒后拿自己老婆性冷淡打趣时讲的笑话。

并非所有的右翼媒体都在为此书叫好,克莱恩和哨兵出版社的老板扎克海姆(Adrian Zackheim)已经承认,来自右派传统大本营的《纽约邮报》、福克斯新闻网和《华尔街日报》的“不友好”反应让他们始料未及。

6月23日,《华尔街日报》社论版的网站OpinionJournal.com发表了佩姬・努南(Peggy Noonan)的书评,指出:“此书文笔烂,思想烂,素材烂,充满了那种只适于论辩的鼓动之辞,而非一部建立在调查基础之上的作品。”

在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克莱恩给自己找了个台阶。“我认为,很多保守人士担心,对克林顿夫人批评过甚,会引起对她的同情,并把她变成一个受难者,就像莱温斯基事件把她变成了受难者一样,而这只会让她更强大。”他说。

更让克莱恩等人意想不到的,是来自女性阵营的反应。《名利场》和《纽约客》杂志前总编蒂娜・布朗(Tina Brown,克莱恩曾是她手下干将)在《华盛顿邮报》撰文,以《希拉里・克林顿受到火星男人攻击》为题,指出,《希拉里真相》已在无意之中,激励起了女性的“团结”精神。

在大洋这边“隔岸观火”,也许看看热闹也就算了。你可以不喜欢希拉里,不喜欢她的强硬、主见、不友好,和路人皆知的政治野心,但这一切,都不能成为盲目追捧《希拉里真相》这样一部不顾新闻操守,充满主观臆测、不实之辞、人身攻击和政治毁谤之作的理由和借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