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被拾回的思想史声音

2005-06-2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说到元朝,我们能想到的也许只是成吉思汗、忽必烈的金戈铁马亦或马可・波罗游记。在各种思想史教科书上,元代被当作无关紧要的一页轻轻翻过。然而,最新的研究向人们显示:元代并不是思想史上的一段“无声”时期。方旭东的新著《尊德性与道问学――吴澄哲学思想研究》(以下简称“方著”)为此提供了有力的论证。

吴澄(字幼清,号草庐,1249~1333)享寿八十五,前27年在宋,后58年在元,见证了短命元朝(1271-1368)的大半历程。尽管作为读书人的吴澄无意于仕元,但作为哲学家的吴澄,其思想的成熟则是入元之后。在某种意义上,吴澄的思想堪称“后朱子”时期理学的代表。

“后朱子学”,这是方著提出的一个极富启发意义的概念,以此把握朱熹之后以吴澄等人为代表的元代理学的特质,有别于传统上使用的“朱子后学”一语。方著认为,吴澄不仅继承了朱子思想,并且对朱子学说有所发展,这体现在吴澄对于“道体”、“心性”、“为学”以及“用力”等诸多问题的认识上。

通过大量的论据和细致的分析,方著令人信服地指出,是吴澄第一次提出了“理在气中”和“理者非别有一物在其中”的思想。据方著,吴澄的另一个重要理论贡献是为“心学”正名。提到心学,稍有中国哲学史常识的人都会联想到陆王之学。方著通过考辨,认为吴澄在为心学正名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在吴澄那里,心学指的不仅仅是陆学,而是从尧舜孔孟到宋代的周程诸子的整个儒学,儒家自身有着足以与佛老之学相抗衡的心学传统。方著的这一考辨,使得我们能够通过吴澄更好地理解儒学的心学传统及至陆王心学。吴澄之所以应被目为“后朱子学”,还体现在其为学方法和用力路向上。在为学方法上,吴澄规模庞大的学术格局和以穷理致知为先的思想方法,充分体现了朱子的“道问学”路向,为了说明这一点,方著使用了大量资料,展示出吴澄的为学之路。在用力路向上,方著认为,吴澄强调敬为知行之本,这就体现出他更多的承继了程朱一脉的主敬传统。这些观点都是富于创见的,也是实事求是,令人信服的,显示出作者对于吴澄研究的全面与深入,同时也显示出作者良好的理学素养。

方著在资料搜集和使用上给人印象深刻。作者爬梳了吴澄本人的思想资料和现有的研究吴澄的相关中外文献,在此基础上,作者细致分析了吴澄的哲学思想。众所周知,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研究者的文本分析能力,而文本分析能力是哲学素养和资料鉴别能力的综合体现。本书作者对于资料的取舍和分析十分到位,因此能在掌握吴澄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精当的把握住吴澄哲学思想的精要,而不仅仅是铺陈资料。

在叙述的方式上,方著也颇有特色。全书以若干关键词分析为中心,讨论这些关键词的起源及意义变迁,并通过指出关键词之间的关联和一组关键词所构成的意义集合而完成分析工作,进而展示研究对象的哲学思想。所以,作者自称其研究工作是“描述性的”而非“批判性的”。在语言的使用上,方著也尽量使用日常语言,而避免大量堆砌专有名词,更不像时下某些研究者那样生造术语。为了更好地阐释一些语词系统,作者还经常借助经验范围内习见的例子加以说明,如在解释理气关系时,作者不吝笔墨,以积木游戏来类比理气关系,反映出作者娴熟的叙述技巧和生动的哲学写作方式。

作为一部系统描述元代理学家吴澄哲学思想的著作,透过严谨的理论分析,精当的资料搜集与使用,乃至言说方式,方著成功地重构了吴澄的哲学思想体系,是对“后朱子”时期的理学研究的有益贡献。

(《尊德性与道问学――吴澄哲学思想研究》,方旭东著,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