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古人名字解诂》的学术渊流与价值

2005-06-2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古人有名又有字,两千多年来,这种礼俗被广泛而严格地遵循着,以致成了一种重要的汉语文化现象与民族文化基因,是汉语和中国文化研究中十分值得重视的一个课题。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已经开始利用名与字的关系进行字的本义的阐释。同时代的班固,进而揭示了前述名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系。唐代的注疏家,如司马贞、颜师

古,也都曾直接继承许君所创之法,利用古人名字的关系注释古籍,破解疑难。名字训诂之学至清而大盛,《说文》四大家桂馥、段玉裁、朱骏声和王筠,无不重视许君用名字关系解说文字这一做法者。特别桂馥在《说文义证》中,更是大量利用名字相协所保存的语言资料来解说文字,且所用人名已不限先秦,下限已到六朝。训诂学大师王念孙,也极重视古人名字的词汇学价值。他的《广雅疏证》,也屡以古人名字解释词义。其子王引之远承许君,近继其父,作《春秋名字解诂》。这是训诂学史上第一部名字训诂专著。全书计290条,考释春秋时代(有少数战国的)人物名字338个。毫不夸张地说,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的出现,使这一古老的学问起了质的变化,从此“名字训诂学”真正成了一门独立的学问。王引之将原先零星、分散的名字训诂资料,综合起来进行了研究,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了条理,找出了规律性的东西,提出了认识名字问题和解决名字问题的方法。《春秋名字解诂》中首次把先秦人名字间的关系概括为“同训”、“对文”、“连类”、“指实”、“辨物”五种类型。并提出了观察它们的六种方法,即通作、辨讹、合声、转语、发声、并称。王引之奠定了名字训诂之学在古代汉语研究中独立成学的地位。他是许叔重的功臣,也是名字训诂学的功臣。遗憾的是,《春秋名字解诂》考释的仅限于春秋时代(有少数战国的)人物名字,之后古人的名字一概未收未解。其后清季近70年中,俞樾、胡元玉、王萱龄、黄侃等学者又继王引之的研究作过一些补充工作,但都未取得王引之那样突破性的成就。特别是对于先秦以后众多历史文化名人的名与字关系的阐释,除桂馥曾稍有涉及外,也没有其他学者再给以关注。近百年以来,这一渊源有自的传统学问,更是愈加无人问津了。

2003年底,吉常宏、吉发涵所著的《古人名字解诂》终于由语文出版社出版了。该书从动手写作至正式出版,前后逾20年,历尽坎坷。这是一部多达128万字的专著,收入自先秦至清代人名10330余个,它不仅使王引之开创和奠定了独立学术地位的“名字训诂学”有了继往开来之作,使它重新在学术之林焕发出绚丽的光彩,而且,还将这一传统学问开拓出了新的广阔的学术空间。

该书的学术价值大致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说明:

1.重新确立并巩固扩大了“名字训诂学”作为传统训诂学一个重要分支的地位。如前所述,自许慎直到王引之,名字训诂之学源远流长。特别是王引之,更是确立了“名字训诂学”独立的学术地位。其后,虽然也有学者踵其步武,但皆未能将这门学问发扬光大。时至当代,这一学问日渐式微,几近湮没。包含在中国古代名字习俗中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资源也因此可能被废弃。《古人名字解诂》的问世扭转了这种局面。它从时代跨度和总体数量两个方面,大幅度地提升了这门传统学科的原有水平和知名度。从而重新确立并巩固了“名字训诂学”作为传统训诂学一个重要分支的地位。2.作者在万余古人名字关系训释实践中,发现并总结了古人名字相协关系的组合方式达12种,并可再细分为20多小类。这12种组合方式是:同义相协、反义相应、连类相及、因性指实、辩物统类、景仰前贤、记实志盛、概括经义、使典用事、崇奉宗教、采撷警策、离析名字。这样,就使王引之创造并总结的五种先秦名字相协的类型,得到了扩展和补充,从而使“名字训诂学”的认识方法和名字训诂的体例等理论基础得到极大丰富和发展。同时也是对传统训诂学理论与传统训诂体例的丰富和发展。3.在该书万余古人名字关系的训释中,常发现其他语言资料中罕存罕见的字词音义。从而向人们展示了“名字训诂学”特有的功能和魅力,为汉语史研究特别是文字词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新的资料。4.该书运用古人名与字必定相协的原理,在鉴别订正古人名字、校勘史传或一些有影响的工具书中出现的名字讹误、区分被后人误解或弄混了的个别古人名字与别号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弥足可贵的探索。以上这些方面的成果,展示了名字训诂学研究的广阔前景,有利于学界对其学术价值进行深入思考。5.除此之外,《古人名字解诂》还具有多种不可忽视的文化价值。它通过对众多古人名字关系的分析与总结,说明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有名又有字这一礼俗悠久而又博大精深。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审美心理与文化审美追求,说明它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华传统文化样式之一;但也是进入现代社会之后被遗弃得最彻底的传统习俗之一。说明了解并深入研究古代名字习俗,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相信《古人名字解诂》一书必能在以上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