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阿基米德“重写本”解读在望

2005-06-2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阿基米德的“重写本”

希腊数学家、工程师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是古代世界的天才,也是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一生著述颇丰,作品却罕有存世。公元10世纪的时候,有人把他

的部分著作誊写成了一部羊皮书。这部书一直流传至今,成了存世年代最早的阿基米德著作抄本。

这部珍贵的典籍命途多舛。由于羊皮纸稀少珍贵,人们常常对之进行重复利用。12世纪的时候,这本书被人拆解分割,上面的字迹也被刮掉,取而代之的是基督教经文。在后来的几个世纪中,这部“重写本”(Palimpsest,即原有文字被其他文字覆盖的羊皮书籍)几经辗转,最后流到了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后来又被送到了君士坦丁堡的圣墓教堂分所。1846年,德国圣经学者康斯坦丁・蒂斯琴多夫(Constantine Tischendorf)前往圣墓教堂分所研究那里的大量手稿。他自称没有任何特别发现,只找到了一本关于数学的“重写本”。不过,他想必是多少意识到了这部书的价值,因为他弄走了其中一页(多半是偷去的)。那页纸如今保存在剑桥大学图书馆,其内容是阿基米德《论球体与圆柱》一文的部分章节。

1907年,丹麦语言学家约翰・赫伯格(Johan Heiburg)造访君士坦丁堡。他仔细研究了这部“重写本”,所凭借的工具不过是一把放大镜。最终,他意识到这是一部此前不为人知的阿基米德著作。赫伯格的这一重大发现成了1907年7月16日《纽约时报》的头条新闻。

然而,“重写本”却在20世纪20年代不知所踪了,直到1998年才再次为人所知,这时它的主人已经变成了一个身份不明的法国收藏者。在希腊政府及希腊东正教会耶路撒冷教区(后者是“重写本”原先的主人)的强烈反对之下,纽约的克里斯蒂拍卖行还是把它当做“法国收藏者”的财产进行了拍卖,一位匿名收藏者以200万美元的高价买下了它。幸运的是,“重写本”的新主人没有让它就此与世隔绝,而是把它借给了美国巴尔的摩市的沃尔特艺术博物馆,俾后者进行研究和修复。

历尽沧桑的“重写本”已经面目狼藉,但它无疑仍是人类的无价珍宝。通过紫外光分析等方法,人们已经解读了174页“重写本”中的大部分文字。其中有阿基米德数学论文的总目,有《机械论证定理的方法》的存世惟一副本,还有希腊文原版《论浮体》的存世惟一副本。然而,由于之前的刮削和覆盖,还是有大约四分之一的文本无法辨识。

2003年,斯坦福大学线形加速器中心(SLAC)的科学家乌维・伯格曼(Uwe Bergmann)在德国参加会议的时候偶然读到了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上面讲到“重写本”和其他一些古代手稿所用的墨水中含有铁。伯格曼自己的工作是用同步加速的X射线来检测蛋白质中的微量铁,他立刻联想到可以用这种技术来辨认“重写本”上的残留痕迹,并成功地说服了沃尔特艺术博物馆。这样一来,“重写本”终于有了完全破译的可能。

伯格曼和他的小组计划读出“重写本”上隐藏的所有文本图像,并把它转录到DVD上,这一过程将耗费数年的时间。日前,斯坦福大学古典学及哲学教授雷维尔・内茨(Reviel Netz)已经开始对SLAC获得的文本进行解读。“解读这些书页是一项极端困难的工作,”他说,“有些时候,认一个字要一分钟;有些时候,认一个字就得花上一个小时。”

尽管如此,科学家们却乐此不疲。他们认为,这项工作使科学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环:阿基米德的经典著作为今天的科学打下了基础,而2000年后的今天,科学家们又在用最尖端的技术来探究这位传奇科学家的思想。伯格曼说:“在精神上,我们觉得自己就是阿基米德的远代后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