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师何以解读

2005-07-1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解读大师》这三卷大部头的图书,涵盖文学、音乐、美术三卷,每卷中都有600多幅图片。这样一部容纳了对古今中外上百位大作家的阅读的宏篇大作,竟全部由鄢晓霞一人承担组稿编辑工作,让人惊讶于她巨大的工作量。听说,有很长一段时间,编辑鄢晓霞像搬运工往设计室送资料,为了查找到一幅适宜的图片,常常需要付出

极大的耐性和体力。而在选编美术卷时,她发现当前市面上有些名人在论及美术家的文章中存在着明显的错讹,对一些影响大的作品、人物,更有必要通过图注向读者作一些介绍。鄢晓霞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同时向美术界的人士请教,并将编好的稿子送专家审校。

将古今中外大师,以及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读者汇聚在一起,这样的“会通”之作的确很少见到。近日,就编辑《解读大师》三卷,笔者采访了鄢晓霞。

笔者:在看到这套书之前,我有些怀疑的态度,关于文学、美术、音乐的解读,已有不少类似图书,解读大师更是数不胜数。文联社还能挖掘到更新的内容吗?能否谈谈您视野所及此类图书的出版?这套图书的创意是怎么来的?

鄢晓霞:我曾做过多年的杂志记者、编辑,做图书编辑也有十多年,虽然我也曾策划过一些图书,但总感到做图书编辑很被动。当我看到一些快读读物受追捧时,开始时并不以为然,认为这不过是名人手册、作品简介的翻版,但它新颖的编排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快读读物泛滥时,我感到,应该编一种不仅悦目,而且赏心,让心灵获得更多的享受的读物。于是开始编辑《解读大师》,在我给作者的约稿信中写道:“大师固然是有名的,但您的文章也要是独特的。”文章必须好看,它不是研究论著,更不必面面俱到,我们面对的是普通的大众读者。

好看和独特,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到就要下一番苦功夫,常常是为选一篇几千字的文章,翻阅大量的书籍,同时在几篇文章中反复比较,从选稿到编辑,全套书我读了不下五遍,但这些文章每每读之都有新的感受。我相信这样的文章应该也是能感染读者的。

作家李国文在《左拉的逃亡》一文中,通过对作家左拉为小军官德雷福斯辩护,自惹官司一事,来彪炳左拉的胆识和良知,同时作为中国作家的李国文在这里不仅仅是历史的回顾,更有对现实的思考。今日的散文大家王充闾先生的《两个李白》,潇洒脱俗,通过大诗人李白自己的诗文,将他志不在为诗为文,最后竟以诗仙、文豪名垂万古;寤寐思服,登龙入仕,却最终跌入谷底,未尝所愿。作者将诗人李白的悲剧精神和自身的有限性,刻画得出神入化。

学者黄梅《奥斯丁与着装的焦虑》,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来评介18世纪英国作家奥斯丁,在奥斯丁的时代,衣服是一项重要财产,象征家境的作用远比现在要大。由于涉及到钱,涉及到趣味、修养也即某种“文化资本”,所以服装背后又有复杂的权势关系。由此可见奥斯丁笔下的“小”话题和“小”素材实际并不小。黄梅这种独辟蹊径的边缘话题,在文学史中是读不到的,这样的文章对专业的研究者,也是有启示的。

《解读大师》丛书的音乐、美术两卷的作者大多是专业人士,但他们更多的是从人文的角度阐发,这样使读者既能得到专家的点拨,又没有阅读的障碍。例如著名乐评人韩斌的《拉威尔与“评奖不公事件”》,使我们了解到一个有创新有个性的大师,其成长过程的坎坷与坚韧。在美术卷中,著名画家吴冠中评介莫迪里阿尼的《曲与伸》一文,以专家的眼光深入,却写的浅显易懂,古今中外融会贯通,更有画家自己的感知在其中,给读者以信服和更真切地感受。

笔者:看过书之后,我真的很佩服,“解读”这套书做得很到位,看得出来编辑下了很大的功夫,不但有简介,名言,还有名人评说,题外话以及代表作品,其中的插图对于内容既是有益的补充,又和文字相得益彰,能具体谈谈如何编辑这三卷的吗?

鄢晓霞:目前市场上图文书很多,如果只是为丰富版面而大量插图,全书的含量就会大打折扣。这套书编得最苦的就是配图和背景资料的整理,但这又恰是最大的乐趣所在。选编大师什么样的精彩言论、名人评说,写什么样的题外话;选配什么样的图片,如何写图说,这时编辑不再是被动的,你可以将自己对大师、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其中。

例如《毛姆与持枪华侨女侠》一文,配有画家格雷厄姆・苏塞兰为毛姆画的一幅画像,我在图注中写道:“毛姆写结尾有力的现实主义的短篇小说,在这一点上师承莫泊桑。”这里的图注,就不是简单的图片说明,而是用一句话,将毛姆写作的特点告诉你。

音乐卷中配有大量历史图片和世界名画,通过图注介绍历史,点评人物,为读者创造一种进入历史,感受大师作品的氛围。这套书的美术卷,不单配有大量的世界名画,而且尽可能的选配一些大师生活场景的图片。同时,在介绍美术作品时,将一些相互影响,历史承传的作品同时展示,在图注中分析绘画风格,介绍历史事件,评点人物特性,有力地拓展了本书的内涵。

《解读大师》(共三卷,文学卷、音乐卷、美术卷)鄢晓霞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