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将文化多样性进行到底

2005-07-1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一个初夏的晚上,因为有上海电影节放映的美国影片《机器人》(Robots,又译《机器人历险记》)的赠票,原以为是一部科幻片,所以欣然前往。不料是一部卡通片(尽管仍然可以算科幻),就不大提得起劲来,中间甚至想退场。后来想既来之则安之,也就看下去了。谁知越看越兴奋,终场时竟然浮想联翩。

就电影

本身而言,也就是好莱坞的基本套路,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一派美国下层社会的风情,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故事:年轻小伙子罗尼在家乡小镇没法出头,决心到远方去碰运气,妈妈舍不得,在餐馆当洗碗工的爸爸则理解他、支持他,告诉他“将来我会以你为荣”。小伙子在远方的大都市历尽艰辛,终于做出一番事业,成了人物,然后衣锦还乡,帮助老爸实现了他早年想当音乐家的梦想,影片在喜庆的高潮中结束。

只不过,所有这些故事都是在机器人中间发生的―――那是一个机器人的世界。那个世界没有任何人类,尽管那些机器人的故事其实就是人类的故事。

卡通片中通常总是有鲜明的善恶两方,《机器人》也不例外。善的一方的代表人物是一个名叫BigWeld(大好佬)的机器人,他是一个电视明星,也是下层民众心中的偶像,因为他会修理各种各样的机器人。

但是且慢,为什么会修机器人就成为下层民众心中的偶像?这就是这部卡通片开始有意思的地方了―――因为在那个社会里,上层的机器人都不停地更新换代,而“穷人”们则无法更新换代,或是不想更新换代。不更新换代就需要修理,修理就需要零件,而零件如今已经无法得到了。

因为一个叫Ratchet的坏人控制了这个世界。他软禁了大好佬,他只向人们提供所谓“升级版”,同时断绝了其它各种型号机器人的零配件供应。这就断了那些不能、或不愿更新换代的机器人的生路。更有甚者,他不断派出巡逻队,抓捕那些不能、或不愿更新换代的机器人,然后将它们强行销毁―――实际上就是杀害。这个Ratchet就是影片中恶的代表。

以前鲁迅有“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见淫,经学家看见《易》,革命家看见排满……”的名言,恐怕我也未能免俗,所以从影片中看到了―――或者说想到了―――另外的一些思想。至于这些思想是不是导演和编剧想要表达的,其实并不重要。

影片中有一个场景,罗尼闯入了一个Ratchet主持的“上流社会”的豪华聚会,那里几乎所有的来宾都是类似不锈钢的亮闪闪的外壳,这一幕是富有象征意义的。在这个恶人Ratchet所控制的社会中,富足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文化的多样性却荡然无存。

这个豪华聚会上那些一模一样的来宾,其实就是今天我们生活中那些大公司的小白领们的真实写照,他们穿着同样风格的“职业套装”,迈着同样快捷的“职业步伐”,带着同样虚假的“职业微笑”,说着同样乏味的“职业套话”……。这番真实写照,也是富有象征意义的―――它象征着,以“全球化”为旗帜的现代商业运作,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是和文化多样性背道而驰的。

本来,在《机器人》的故事语境中,每个机器人都有权拒绝升级,有权要求得到维修并保持原有版本,这就好像我们有权继续看黑白电视、有权继续使用Windows3.2版本的操作系统一样。但是,今天你试试看,你还能够在任何一家商店(古董店除外)买到黑白电视机吗?你还能够在你的电脑上使用Win鄄dows3.2吗?―――你会无法上网,无法发伊妹尔,无法打开别人的Word文档,无法运行绝大部分的应用程序……,总之,你只能被迫升级。而这只是一个随手找到的小小例子,当下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我们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己之所欲,有些人却很自然地认为可以强加于人。常见父母强迫孩子报考某个专业,或强迫孩子不要和某人恋爱,等等,最常用的一句话是“我是为你好”!从表面上看,强制升级也是“为你好”。但是,个体是千差万别的,某些人、甚至绝大部分人认为好的东西,比如Ratchet的“升级版”,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好的,那些不认为好的人有权不使用它。

我们经常提倡“多元”和“宽容”的理念,文化多样性是贯彻这些理念所能得到的结果。根据这些理念,一个低版本的机器人,有权不使自己升级;一个处在某种非现代化文明中的人,有权选择“贫困”或“愚昧”的生活方式―――其实可能只是在所谓的“文明人”看来是如此。或者说,处在某种非现代化文明中的人有权拒绝别人强加于他们头上的外来生活方式,就像影片中罗尼他们有权拒绝Ratchet强加于他们的“升级版”。

那么,在以“全球化”为旗帜的现代商业社会中,文化的多样性靠谁来守望呢?答案似乎只能是:靠知识分子。

通常情况下,知识分子被社会供养,社会期望他们的是什么呢?以前我们喜欢说是“提供精神产品”或“提供精神食粮”,竭力要让知识分子的工作可以和工人农民的工作等量齐观,心里才觉得踏实。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社会所期望于知识分子的,应该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守望。所谓的“精神产品”,正是这种守望的成果。

因为以“全球化”为旗帜的现代商业运作,在物质和精神的层面都很容易消解文化的多样性,而知识分子既受社会供养,和工人、农民、店员、小白领们相比,有着更多的条件可以抵抗对文化多样性的消解。况且,知识分子应该比广大公众更能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因为他们更容易接受“多元”和“宽容”的理念。

因此,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应该是最能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地方,应该是罗尼们的绿洲和乐园。

可是,如果大学也成了Ratchet的势力范围,那文化多样性还能靠谁来守望呢?

如今,中国的大学里已经来了一个Ratchet,它的中文名字叫“量化考核”。这种量化考核,从理念上说天生就是文化多样性的敌人。因为它只看数量无视质量,只看统计数字无视个体差异。这个Ratchet的梦想,就是将全中国的大学教师都变成“升级版”―――变成生产SCI、EI、CSSCI论文的机器。那些无力升级或不想升级的人,就活得很没劲,比《机器人》中的罗尼和他的朋友们还要没劲。

卡通片通常都有光明的结局。当罗尼和他的朋友们推翻了Ratchet的统治后,文化多样性重新回来了,各种各样机器人的零配件供应又恢复了,升级与否重新成为每个人的自主选择。只是,在一派欢歌劲舞的喜庆中,我们应该想到,在我们身边,还有着形形色色的Ratchet呢。文化多样性和Ratchet之间,“战斗正未有穷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