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禁烟的逻辑

2005-07-2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给禁烟一个高尚的理由,会有更多的烟民能从戒烟中得到道德享受,而不是肉体痛苦。我们不妨把“吸烟有害健康”的口号更改为“戒烟有益公众”,让禁烟的道德逻辑彰显出来,给不怕死的瘾君子们一个崇高的选择。

 

《烟草控制框架公约》

2003年5月在日内瓦召开的第56届世界卫生大会上获得一致通过后,迄今已有167个国家在公约上签字。公约条款主要是:提高烟草的价格和税收,禁止烟草广告,禁止或限制烟草商进行赞助活动,打击烟草走私,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香烟,在香烟盒上标明“吸烟危害健康”的警示,并采取措施减少公共场所被动吸烟等。该公约于今年2月27日正式生效。在这个背景下,6月20日,英国政府公布了一项严格的禁烟计划,其禁烟范围比目前规定的大得多。禁烟令将分阶段实施,预计到2008年底,几乎所有公共场所都将禁烟,违者最高可以罚款200英镑。

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在整个欧洲大陆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自16世纪航海家们把烟草种子带回欧洲并传播到全世界以来,禁烟问题也许第一次如此全球化。不过,翻开历史,比此番更为严厉的禁烟浪潮在各个国家并不鲜见。1602年伦敦大主教病逝,人们认为是吸烟所致,英王詹姆士一世诅咒“吸烟是一种不良嗜好,它伤目刺鼻,害脑戕肺,如同阴曹地府入口处的黑烟坑”。随后,英国政府制定了禁烟法,对吸烟、售烟者加以刑罚,把烟草关税增加40倍。一群群“吸烟犯”被押赴刑场处死,伦敦最大的几家烟草机构被砸烂,乡村的烟田被骑兵纵马摧毁。1634年,俄国规定吸烟者要遭受鞭打,嗅烟者割鼻,屡教不改者流放西伯利亚或者处死。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1696年,沙皇彼得一世出游英国,学会了吞云吐雾,回国后不仅取消了禁烟令,而且鼓励自己的臣民吸烟。从16世纪初到18世纪初,香烟以一种异端入侵者的姿态侵蚀着欧洲社会,慢慢也就成为司空见惯的东西,不再具有任何宗教或是文化的象征意义了。最早的禁烟逻辑是对异端习惯性的封杀,很残酷,也很前现代。

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流行病的追踪研究有了不少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材料积累,人们发现很多流行病―――尤其是肺癌等绝症,跟抽烟的习惯密不可分。大众媒体与专业媒体都展开了对烟草的抨击,1924年美国《读者文摘》“烟草对人体有害吗?”一文引人注目,权威的医学杂志《柳叶刀》也于1927年正式提出吸烟可能是肺癌最主要的诱因。而这几十年间,对吸烟还是毁誉参半,也有的医学杂志宣称吸烟可以缓解精神压力,无须过于敏感。不过20世纪50年代以后,对吸烟的态度开始出现了一边倒,几乎所有的媒体和所有的机构都积极地反对吸烟,吸烟有害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抽烟者已丧失了所有的舆论支持,只能在私底下自我解嘲。禁烟的现代性逻辑是科学,吸烟有害健康,已成为不争的科学论断。

而全面禁烟政策的跟进却是极为缓慢,烟草作为全球唯一一种“合法的害人产品”,看起来仍将长期存在。作为国家税收的大头,烟草产业长期以来“默默无闻”地为国库贡献着真金白银,烟草企业雄厚的财力足以影响政府决策,美国此次未加入《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据传便是烟草集团院外游说的效果。禁烟的另一大顾虑便是走私市场对现有经济秩序的冲击,在只是实行了烟草特别税造成烟价高企的西欧,私烟已逐渐占据20%以上的市场分额并在不断增长。需求是客观的存在,法律很难完全战胜暴利的诱惑,未来的烟草市场沦为如今的毒品市场,也许并不是人们理智的胜利。合法秩序与非法秩序间的对抗,导致禁烟的经济逻辑更为混乱。

于是,只有消除需求才是完全之策。吸烟有害健康,但这种危害并不是立竿见影的,而吸烟的诱惑却是实实在在的,所以烟民对自己的健康熟视无睹,或者抱着侥幸心理。无论科学家们如何煞费苦心论证这一事实,甚至把暴力犯罪都归因于吸烟,仍然无法改变时间的魔力。未来总是不确定的,而眼前的快乐才最值得追求,更不用说要熬过戒烟的痛苦了。禁烟的个人逻辑因人而异,睿智的人选择禁烟,而短视的人“在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实际上,烟草问题折射出人们的一种价值观,在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是什么?金钱、健康、寿命,还是别的?禁烟的最后一个逻辑,道德逻辑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并凌驾于科学和经济之上,如果个体的需求影响到公共利益,作为个体的理性选择有两种,一种是法律选择,一种是道德选择。震慑于法律的威力,痛苦地压抑自身的需求,和遵循道德的安排,愉悦地抛弃不当的需求,结果上一致,在个人心理上却有着天壤之别。无论如何,世界上吸烟的人总是少于不吸烟的人,在提不出反驳现代科学“吸烟有害健康”论断的前提下,尊重大多数人不吸烟的自由,是吸烟者放弃自己欲求的高尚的道德选择。而一味强调保护个人健康,反倒显得自私而小气。虽然这个世界自私的人很多,偏偏在吸烟问题上,自私遇到自控的挑战,不得不败下阵来。所以,给禁烟一个高尚的理由,会有更多的烟民能从戒烟中得到道德享受,而不是肉体痛苦。我们不妨把“吸烟有害健康”的口号更改为“戒烟有益公众”,让禁烟的道德逻辑彰显出来,给不怕死的瘾君子们一个崇高的选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