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如何回望经济学的历史

2005-07-2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在我接触经济学的二十多年里,目睹着经济学一步步走向繁荣,走向热闹,以及与热闹俱来的“喧嚣”。这期间,不乏经济学家呼吁学界回望经济学历史,但沉潜史册,品咂自己走过的路远不如在觥筹交错中高谈“资本”,指点“财富”,筹划“发展”来得实在,来得风光……所以,如果让一个经济学边缘人来谈多年来经济学研究

的缺失,我一直以为审视自己的历史应算一个。

多年前,审阅戴金珊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发展思想》专著,深为文中的精辟见解与中国经济学教育、研究的“贫史症”所震撼,为此埋下了回望经济学史的情结:经济学界、经济学家没有理由不认识自己的历史。尤其是历时10年,推出《诺贝尔奖讲演全集・经济学卷》后,更加深了这种看法。当学界推出了经济学前辈宋涛主编的《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经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时,我的感觉就是中国的经济学终于开始续补割断的历史,尽管20世纪在历史的长河中也仅是百年一瞬。

20世纪的中国多灾多难,20世纪中国的经济学也磨难不断。在幼稚、耻辱中煎熬、挣扎过,也在探索中迎来了自尊,迎来了繁荣。当然、回望20世纪的经济学,审视自己走过的路,并不是为了揭开尘封在古纸堆中的历史旧账,而是为了进步与超越,保证21世纪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更踏实、更智慧、更顺畅,毕竟我们已经站在21世纪的入口处了。展望经济学的未来之路,我觉得,21世纪中国经济学能发展到多高,并不是什么时候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而是要看能涌现出多少个马寅初、孙冶方、顾准……因为他们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学精神与灵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目前中国经济学最缺乏的就是学术大师沉淀下来的这种有如其学术思想一样的学术精神和学术风格。相信21世纪中国的经济学界不会出现“对马寅初等人口论的错误批判”“对孙冶方经济思想的错误批判”“对生产力论的错误批判”等事件,但经济学者学术精神的遗失至为严重,如当前的股权分置改革、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等,有些经济学家就漠视经济规律,为一些明显有违价值规律的东西唱赞歌,其表现尚不如一介商贩,因为小商贩至少恪守一个底线―――“亏本的生意没人做”。所以,拷问自己的良心,向马寅初学点什么似乎比摘取经济学皇冠上的明珠对中国经济学更迫切。当然,通过《诺贝尔奖讲演全集・经济学卷》的编辑,我认为中国经济学家离诺贝尔经济学奖还有很大的距离。

《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经济学》是对20世纪中国经济学所走过的艰难历程的真实记录。从20世纪初期开风气之先者梁启超等对西方经济学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引进到各流派之间的论战;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学研究遭遇的曲折到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学界的空前活跃都尽情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书中记录了学术事件60多件。

《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经济学》是对中国经济学“珠穆朗玛峰”的真实测量。20世纪中国的经济学究竟发展到了多高?书中的学科研究共归总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学说史、计量经济学等学科60多个;《新人口论》《中国经济原论》《农业国工业化问题》等240多种学术名著;110个学术机构团体;《经济研究》等68种学术期刊,可谓蔚为大观。

《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经济学》是对中国经济学家底的清产核资,240多位经济学家的主要学术经历与成果跃然纸上,包括其他行业的知名人物对经济学、经济建设有贡献也给予高度评价,如梁漱溟之于中国乡村建设、戈公振之于广告学。

从《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经济学》的体例构思、内容筛选不难看出宋涛、卫兴华等老一代经济学家谨严笃实的学风。皇皇140万言的背后,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多年来摩挲古籍,钩稽源流,遐搜博采、采摭精粹的治学精神。书中折射出来的尊重历史的学养,也是一个亮点,值得今天的经济学家珍藏,如对新中国成立前比较活跃的经济学家的评价;对有争议的人物如陈伯达的贡献也给予肯定,而《中国四大家族》《近代中国地租概说》在过去是点到为止的。

我始终认为,一门学科只有在历史中才有自我意识,才能彻底认清自己,经济学自然也不例外。《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经济学》的出版虽然只截取了一段短短的历史,但是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