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北大“纯文本”

2005-07-2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只要是念过大学的,即便你心如止水、目不斜视,一门心思做功课,也都会在有意无意间,接触到若干略嫌粗俗但又无伤大雅的校园民谣或笑话。这里所说的大学,没有中国外国、理科文科,或者一流二流之分。在我看来,这属于青春期共有的精神郁闷与创作欲望相互激荡的产物。区别仅仅在于,社会控制严时,这样的“段子”流

传不广;反之,则大行其道。

不用说,由于网络的日渐普及,今日的大学校园,比任何时候都更容易充斥着各类或荤或素的笑话、民谣、故事等。北大自然也不例外。每当学生转来一则有趣的段子时,我都俨然回到了学生时代,仿佛又置身于学生宿舍里熄灯后无所顾忌的“高谈阔论”。这些没有版权的“创作”以及漫无边际的“传播”,往往溢出具体的校园,或闯入临近的大学,或与社会上的同类作品杂交,然后呈现各种各样的变异。这个过程,与我们课堂上所讨论的“俗文学”或“民间文学”的生产方式,非常接近。

正是有感于此,去年十月,在《俗文学研究的精神性、文学性与当代性》一文中,我谈及俗文学研究介入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三大策略,其中第二点就是:“直面当代中国俗文学的发展,承认新民谣、二人转、网络笑话等同样值得关注,愿意对此进行严肃的学术批评,而不是将目光局限在传统中国。”眼前的这册《北大纯文本》,以及其背后蕴藏的研究思路,与我所期待的扩大俗文学研究视野的努力,正相吻合。

任何一所大学的“段子”,都是以嘲笑为基调――既有对他人的讥讽,也有对自家的戏谑。阅读此类作品,切忌认死理,对号入座;要是那样的话,你会平添无限烦恼。难道大学生活就只是这些?为什么不多渲染“阳光灿烂的日子”?我当然知道,说出来的,并非大学生活的全部――在沮丧、悲愤之外,还有憧憬与希望。谈爱情,说学业,论友谊,道食宿,大学校园之所以盛产段子,借用当年北大学生、日后成为著名作家的陈建功的小说,这就叫《找乐》。放宽心思,从容面对,如此,方能于嬉笑怒骂中,见出天高云淡、月白风清的另一面。此类文字,不太理会意识形态或商业逻辑的限制,真的是“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因此,粗糙芜杂中,自有一种生气淋漓之象,实在不容一笔抹杀。

每个时代的大学生活,都有不愉快的记忆。借改造“经典”或创作新民谣,以夸张的语调,揶揄调笑眼前的风景,此乃人之常情,其中带有自娱自乐的成分。有心人可以借此“观风俗”,但不宜将其作为“大学鉴定”来解读。否则,无限上纲,每则文本都有“政治不正确”的嫌疑。某某学校女生“大比拼”,或者大一到大四的演变等,诸如此类的说法,不太高雅,却是大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料”。硬要扣上“性别歧视”等大帽子,也未尝不可;可这么一来,校园空气将变得十分凝重。或许,这正是俗文学的特色――无论思想还是文体,都不太符合现有的规矩。

好些年前,在考证阐释“老北大的故事”时,我曾引用了不少当年流传在北京学界的校园民谣,比如“北大老,师大穷,惟有清华可通融”,说的是择婿或择校。在我看来,这些校园民谣都很传神。

不必专家提醒,你我都能感觉到,校园里的民谣、笑话、故事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时代风气流转变迁。每代人都借这种不经意的写作,表露自己的生活趣味与文化理想。在这个意义上,广泛搜集并认真解读此类“亦正亦邪”的“纯文本”,对于我们理解一代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不无帮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