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港大拒录高考“状元”能说明什么?

2005-08-0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每年的高考都是媒体关注的焦点,而各省市高考“状元”又是焦点中的焦点。“状元”受到不正常的炒作的现象,一直受到媒体的批评。但是,有一点不容否认:在千军万马一同起跑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状元”,虽然未必一定会是各方面都优秀的全才,但他们至少在文化基础知识的掌握上是比较扎实的,这才是状元受到青睐的最

重要原因吧。因此,香港大学在录取内地考生时拒录内地高考“状元”引起了不大不小的轰动效应多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媒体几乎一致地为港大的做法叫好,认为港大是在强调素质教育上为内地大学做出了榜样,甚至呼吁内地大学也学习港大,拒录“状元”,“吃第一只螃蟹”。这种认识是片面乃至有害的。

据说,香港大学的校方拒录“状元”的理由是:港大对申请人的成绩跟面试表现同等重视,以免出现“高分低能”的学生,校方主要考虑学生的英语能力、潜质、能否适应本港生活,以及对香港是否有贡献等。不能说港大拒录“状元”的理由有什么不对,但是,这些要求主要是针对香港社会的实际而提出的,如对英语的要求,能否适应香港的生活等等。内地的大学如果也以类似的要求拒录高分考生显然不公平。不能设想,如果北京的大学以南方考生不能适应北京生活为由拒录南方考生 肯定的说北京本地的考生会更适应北京的生活 ,高考的公平何在?人才的流动如何实现?还有“潜质”如何定义?如果从笔试分数中发现不了“潜质”,短短几分钟的面试又如何能确定考生是否有“潜质”?还有要求考生“对香港有贡献”这一条,如果北京的大学也要求外地的考生“对北京有贡献”,恐怕没有一个外地考生有资格进北京吧。

当然,不能不承认应试教育有许多弊端,“高分低能”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但没有理由认为高考“状元”就一定是低能的。媒体在放大了少数“高分低能”考生的存在的同时,也有意无意忽视了绝大部分高分考生同时也是“高能”的这一事实。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制度还缺少必要的约束和监督机制的情况下,按分录取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正是因为这一点,高考制度才数十年如一日地得到了中国百姓的信赖。正是由于相信高考制度的公平性,无数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才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相信通过刻苦学习能够改变孩子和家庭的命运。任何破坏这种公平性的尝试都会是危险的,是难以被百姓接受的。例如前些年教育部门规定一定级别的三好学生可以加分,结果某些学校的三好学生名额几乎全部被权势家庭子女收入囊中,在社会的普遍置疑中不得不取消。

当然,现行的高考制度在选拔人才上还有一些弊端,加以改革是必要的。例如对考试的内容进行调整,使之更适于选拔优秀人才,给予高校一定份额的自主录取的权力等等。但是,一切改革的前提是:任何改革都不能破坏按分录取这一根本原则,否则后果是难以设想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