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薛暮桥和他的回忆录

2005-08-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1996年版《薛暮桥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

今年5月份,薛暮桥的女儿薛小和匆匆来出版社,商量《薛暮桥回忆录》再版的事。她说父亲的身体状况不是太好,想赶快把这本书重

做。出版社也正有这个想法。事情正在操作中,7月23日,接到薛小和发过来的信息:“薛老于昨天17点12分病逝。”虽然已有思想准备,可这消息还是让人心猛地颤了一下,一股难言的痛惜之情从心中掠过。作为再版这本书的责任编辑,我从未与薛老谋面,可重读回忆录,深深地感到这是个平凡而又非凡的老人,当代中国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和2005年中国经济学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对这个老人是名副其实的称谓。

《薛暮桥回忆录》是在1996年4月才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其实早在80年代中期就有人提议薛老写回忆录,将他丰富的个人经历记录下来。但老人很倔,他当时工作十分繁忙,他忙于投身80年代初期中国市场经济取向的根本性改革。那时的中国经历了整整十年的文革,社会经济面临很多问题,这个把一生交给党,又从上世纪30年代就深入中国农村做经济调查起步,一直没有停止对中国经济问题探究的学者,在不遗余力地为国家改革而献力。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撰文评价说:“建国以后,暮桥同志曾在两个时期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生过重大影响:在第一个时期,即1949―1956年,暮桥同志作为中国经济工作领导人陈云的主要助手,为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了的国民经济和成功地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做了大量工作;在第二个时期即粉碎“四人帮”之后的1980―1985年,薛老作为国务院领导的思想库的负责人,为推进中国经济的市场取向改革,殚精竭虑,作出了重大贡献。”

1986年,当时薛老的秘书李克穆为了督促薛老写回忆录,经常带着一台录音机,一有空就请薛老讲,利用旅途中、会议间隙、在公园散步,不知积累了多久,录了二十几盘磁带。薛老的女儿协助李克穆整理出第一稿,但仍被薛老放在了一边。直到1989年的下半年,薛老的精力大不如以前,外出做调查、开会已经感觉吃力。更主要的是,当时的改革形势出现了曲折,再加入理论界当时的争论,重申那些说过多次的观点,对于薛老来说已经感到没有必要,他已不止一次申明自己的主张。直到这时,他开始想做这件事了。

“一天中午,在他应该睡午觉的时间,我看见他站在窗前沉思,就走过去对他说,爸爸,你写回忆录吧!他看着我,没有说话。过了几天,我看见他坐在桌前,摊开一摞稿纸,写上了回忆录第一章第一节的题目:‘走出破落的地主家庭’。我的心中顿时感到十分轻松。”(见薛小和《薛暮桥回忆录写作纪事》一文)

90年的历程和60年经济理论研究生涯的回忆,构成《薛暮桥回忆录》这本书的黄金价值。

薛老从事实际经济工作和经济研究长达60年之久,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和经济研究工作重要带头人。他的研究成果从30年代起就受到国外经济学界关注,已被译成英、日、俄等多种版本在国外发行,在国际经济学界有很大影响。他治学的最大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他在回忆录中说,“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是我一贯追求的研究方法。”他从一个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建者转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倡导者,不是只出于意识形态的转变,而是缘于他对旧体制的切身感受和深入的经济学分析。1983年至1984年间,薛老领导推进财政、银行、物价、外贸体制改革可行性研究,他亲自进行调查,反复与专家磋商研究,提出的方案既符合国情,切实可行又方向正确。1990年,他更加明确主张在国家管住货币的前提下,放开价格,“让价值规律自发调节”。

薛老更可爱的一点,是他始终坚守自己独立人格和独立的学术观点。在他领导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这个重要政府咨询部门中,他坚持不唯上,不唯书。不像有些文人从政,屈从于长官意志。在中国的经济改革进程中,市场取向改革的方向一直受到攻击,阻力很大。薛老对市场取向改革的信念执著而又坚定,不为权威的否定所动摇。生活在今天的一代人在充分享受着市场经济为我们带来的丰富的物质生活的时候,又有谁知老一辈经济学家为此作出的一生的努力、艰辛和贡献呢?

吴敬琏先生说:“他的回忆录既是整整一代经济学人心路历程的记录,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动的教科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