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甘于寂寞

2005-08-1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7月9日,当代著名作家陆文夫在苏州逝世,享年77岁。有人写下这样的墓志铭:在一个凝重的年代,为我们提供淡雅的文字,在一个喧嚣的年代寂寞地离开。“寂寞”二字堪称点睛之笔。

东方早报用“幽居写作者的告别”,形容法国知名小说家、1985年诺贝尔奖得主克劳德・西蒙与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陆文夫的相继离世

。早在上世纪50年代,陆文夫已经声名鹊起。“不踩着别人的脚步走,也不踩着自己的脚印走”――这是1964年茅盾在《读陆文夫的作品》中对他小说的评价。当时,36岁的陆文夫已经从事文艺创作十余年,《小巷深处》、《葛师傅》在文坛一再引起震动。但之后经历了三次磨难。小说《小巷深处》1956年发表,1957年被定为“不戴帽子的右派分子”,到基层劳动;1959年省文联重建创作组,又因改造得较好被召回,出版了第二部短篇小说集《二遇周泰》;1964年“文艺整风”中,再受批判;1965年被长期下放劳动,粉碎“四人帮”后,重新出山。上世纪80年代,才进入《小贩世家》、《围墙》、《美食家》等创造的高峰。

算一算,陆文夫的作品数量并不太多。记得1986年有个小统计:1982年空白,1983年,三篇,1984年一篇,1985年上半年两篇――他甘于寂寞,始终坚持求质不求量。《美食家》、《井》,每一篇都耐人寻味,不同凡响。尤其是《美食家》,在那个凝重压抑的年代,不仅深蕴时代内涵,风格雅致隽永,语言含蓄幽深,而且特别“另类”。开了一种新气象,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不必那么“政治”,应该好玩儿。那种惊悚的感觉,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作家陈村说,我们都很尊敬陆老,他是个很自尊很淡然的人,从不争名夺利,也是个有文学标准的人,他写作是为文学而写,所以他的作品可以长久。陆文夫一生钟情于苏州,一生只写苏州,“文字调子是清丽的,有着浓郁的苏州风味,但作品的意义又跨越了地域限制”。作为民间的智者,关注着闾巷人民的生活命运,深厚的吴文化底蕴和悲悯情怀,不乏幽默机趣的文风,使其作品耐品味咀嚼,具有永恒的魅力。

正是因为他擅写苏州风情,“世界这么大他只写苏州 陆文夫是苏州的,苏州也是陆文夫的,陆文夫是文学上的‘陆苏州’”(作家艾煊语)。以至于1988年底,苏州决定创办重在展示苏州文史与风情的《苏州杂志》,正处于小说创作高峰期的陆文夫出任主编,17年殚精竭虑,一腔真诚,辛苦经营,让杂志迎来了100期盛宴。有趣的是,创刊之初,他就定下了决不登“赤膊女人”和广告两条铁规,真乃刊如其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