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带着生命颤动的哲理之网

2005-08-1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道与西方的相遇:中西比较哲学重要问题研究》李晨阳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

比较哲学研究中存在着常见的两个障碍。第一个障碍是方法上的,即

不同文化中的思想传统和语言的不可比性所造成的困难。这方面常见的弊病是:或者只做宏观的概念对比而失之粗疏牵强,或者沉浸于细致的具体文本对比而失去广阔深刻的问题视野。《道与西方的相遇》一书打破了这一障碍,它既能够以对具体人物(往往是居于传统正宗西方哲学与传统中国哲理之间的当代西方思想家)的具体观点,甚至是具体文本的分析为引线,又能够由此而层层叠叠、思路贯通地开展出对中西重要哲理问题的探索,提供一个让读者直接进入实质性思考的工作平台。而且全书的七章之间还有着或明或暗的“共生互惠”式的联系。没有对有关问题在多年的论辩思考中磨练出的尺度感和边际敏感,是不可能做出这种精巧工作或“活计”的。

比较哲学著作常有的第二个障碍是知识上的障碍,即只了解中国而不太了解西方,或只了解传统西方哲学而不太了解当代西方哲学,或只了解当代欧陆哲学而不太了解分析哲学,或只了解本体论、认识论而不太了解前沿的伦理学与政治哲学,以及每一种情况中的相反状态。这本书的作者在很大程度上(尤其是在西方哲学这一侧)打通了这些隔膜,以至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能让这些知识群协声震荡,做出一些只有具有广阔生动的哲理视野的头脑才能做出的相当到位或“解渴”的梳理和判断。比如在第二、三章中,从艰深的真理问题和语言哲学的命名问题切入,通过海德格尔、克里普克和普特南,最后触及到中西思想传统间相当重要的异同点。第四章在儒家仁学与女性主义关爱学说之间成功地“踩钢丝”,且深及“‘遵守规则’的思想与人性局限”这样的根本性的中西对比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第五章直指“家族论”这个久被中国的哲学界(包括大多数新儒家学者)所遗忘的关键问题,以西方当代人的切题争论剥离出“权利理论不能证明孝道”这样一个富于启发性的缺失。最后一章则可能是激发争论的角斗场。

此书表述简明清晰,初涉比较哲学者亦可读进去。但其内涵则曲折深邃,只有长久关注这类问题的人才能真知其攀登处的险峻,并为其能理出一个相当内在的头绪、一个更有前沿紧张感的讨论构架而击节叹赏。至于其观点的合理与否,则要由读者自己来判断了。我个人在这方面最强的一个感受是:此书通过深入西方而跳出了桎梏中国人的哲学研究近一百年的西方中心论的窠臼。

任何认真阅读此书并掩卷长思者,不会不最终拉上一张带着生命颤动的哲理之网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