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侦探们来自五湖四海

2005-08-1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验尸官的午餐》
本报记者康慨报道 20年前,裘小龙在中国翻译艾略特的《荒原》,后来他去了美国,十年后开始用英文写侦探小说,以中国为背景,自《红英之死》始,竟一发而不可收,又出《忠字舞者》和《当红是黑》(三本书都有中译,但书名改了两本)。

裘小龙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侦探小说正在迎来伟大的复兴,或可与历史上最好的时候相媲美。

在美国的书店里,侦探小说琳琅满目。而且,与福尔摩斯和波洛的时代相比,今天的侦探们,往往来自地球上那些少有人知的国度。《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上周的报道里,提到一本名为《验尸官的午餐》(TheCoroner sLunch)的侦探小说,故事发生在30年前的老挝,主人公是已过古稀的老验尸官司里・派邦(SiriPaiboun)。

去年年底,当印第安纳骆驼镇一家书店的老板黄吉姆(JimHuang)拿到此书时,难免有些紧张,很难想象有人会买老挝侦探的故事,结果令他喜出望外。

他说,此书“让我们了解到,这种制度允许(派邦医生)做什么,这制度又不允许他做什么,可他得想方设法来达到目的。”

比起那些艰深的理论专著,侦探小说可以让读者更容易地了解遥远异国的文化。老挝验尸官和裘小龙的上海探长都是如此。但说到此类作品最成功的例子,莫过于苏格兰的大学教授亚历山大・麦考尔・史密斯(AlexanderMcCallSmith)的《第一女士侦探所》(TheNo.1Ladies DetectiveAgency)系列。去年我在慕尼黑买了一本,回国的飞机上读了大半本,实在好玩。今年初又在北京的外文书店买到后续。

故事发生在非洲南部的小国博茨瓦纳,主人公是个与世无争的黑人妇女。她接手的案子,多半是帮人找丈夫,寻儿子一类鸡毛蒜皮的小事,内里透着非洲的平和,对生为博茨瓦纳人的自豪,还有那么点儿女权思想。

看看这一两年的侦探小说新作,你会发现,侦探们来自五湖四海――瑞典、加拿大、西班牙、意大利、波斯尼亚、阿尔及利亚,甚至喜马拉雅山麓。某些观察家认为,这是因为读者已对美国作家商业流水线上的产品感到厌倦,而《第一女士侦探所》的成功,加上“9・11”事件的影响,让美国读者对异国侦探的兴趣大增。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分析说,风格各异的外国侦探小说带来了多元化的视角,北欧的侦探小说往往风格阴郁,不时哀叹福利制度的衰落,意大利小说则喜欢描写该国无处不在的腐败现象,而日本人更多着眼于社会习俗的剧变。

当然,并非人人都对这些外国侦探小说情有独钟。《出版商周刊》的编辑彼得・卡农(PeterCannon)认为,一方面,它们的售价通常高出英美作品;另一方面,它们更具文学色彩,更少暴力和动作描写,有些美国读者,不一定对得上这种口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