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华盛顿邮报道歉与书评的公信

2005-08-1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约翰・欧文
“我们为这一失策向读者致歉……”《华盛顿邮报》上周刊出一篇编后记,为一个月前刊登的一篇负面书评公开道歉。

书评由英国作家萨尔曼・拉什迪的前妻、同样也是名作家的玛丽安・威金斯(MarianneWiggins)撰写,刊于今年7月10日的《邮报》。所评图书为约翰・欧文(JohnIrving)的小说新作《直到我找到你》(UntilIFindYou)。威金斯女士称,此书是“松松垮垮、未加修饰的文字堆集……读起来,仿佛欧文刚从又一场噩梦中醒来,开始难以自禁地唠叨起来。”

这篇书评之所以受到非议,不在其恶言,而是由于威金斯与欧文之间的关系。威氏的前夫拉什迪长期与欧文过从甚密,正因如此,欧文才向《邮报》提出异议。

威金斯曾嫁与拉什迪五年,1993年离婚。

按照《邮报》的规章,在发稿前,书评家须与报社签下协议,声明“与本书作者之间的任何关系,无论友情,还是相反”,均需事前说明。然而,《邮报》此番显然有失察之误。

《邮报》在“编后记”中写道:“如果我们知道,欧文曾将一部早期作品(《马戏团的儿子》 ASonoftheCircus )题献给玛丽安・威金斯的前夫拉什迪,如果我们知道,欧文和威金斯过去有过交往,我们便不会约这篇稿子了。”

在作家和书评人之间的关系上,美国报纸向来自律极严。同窗、师生、友好、同事、上下级、甚至夫妻之间互评互捧,或是译者捧作者,作者请人写书评之举,在美国绝少出现。

《纽约时报书评》是美国的头号书评副刊,为求公正和无偏见,在书评作者的选择上,也设有诸多避嫌准则,如书评人和所评图书的作者,不得师出同门,不得是师生关系,不得有笔墨官司,不得在同一家出版社出书等,甚至刻意回避文坛大腕,文章不求名气、只要公允,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书评作者的名气就足以制造偏见。英国老牌的《泰晤士文学增刊》曾数十年不署书评作者之名,就是为了防止名气带来的偏见。

美国报刊专职书评人职位的设立,多半也出于同样原因。作家在文坛经营日久,便有可能盘根错节,或拉帮成派,或惹怨结梁子,对人的好恶,难免波及于文字。专职书评人则务求置身文坛是非之外,不跟作家下酒馆,不一块儿唱卡拉欧嗑,更没有大小座谈会,遍游名山大川,称兄道弟。不结党,因为结党必然营私。

这些书评人,也许一言判定作品的生死,无论本人,还是所效力的报社,均深知兹事体大。万一有不检点,败露之后,必爆丑闻。

美国报刊书评所仰仗的,并非某篇评论的好坏或是否准确,而是与报纸结合在一起的公信力。有公信才有影响,读者才会买账,才会让出版商将报刊的评语,欣欣然列印于封面封底之上。

专职书评人代表的是报社立场,但作家的好友和对头,倘对其作品确有灼见,也并非无处倾诉。书评版用不得,可以上Op Ed(由《纽约时报》首创的版头,原意“社论版对折”,意指不代表本报立场的评论文字),也可以“读者来信”的形式刊出。

书评如此,影评,剧评,乐评,画评,也莫不如此。如果像国内这样,某位文学评论家在某文学出版社当编辑,某资深美术评论家频繁担当各类策展人,甚或某评论家为自己老婆的小说写书评,商业的、个人的利益纠缠不清,那可真要乱套了。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