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用“文化节”激活传统节日文化

2005-08-24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今年8月11日是中国传统的“七夕”(又称“乞巧节”),而由广州市天河区委、区政府主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文联协办的“2005・广州乞巧文化节”也于8月10日在天河区珠村七夕文化广场拉开帷幕。“珠村大祠堂,要摆大七娘。小女勤乞巧,男儿换靓装……”这是清末民初珠村举人潘名江作的《珠村七夕吟》,它生动

地记录了旧时珠村乞巧节的盛况。如今,现代的珠村又重拾过去的传统,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珠村这一故地为舞台,重新打造今日的“乞巧节”。

对于这种做法,笔者深为欣喜,因为这其实是对式微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一次有力的支持。在我国日益走向现代化的背景下,物质上渐渐富足起来的人们却不无尴尬的发现:那些过去曾给我们带来欢乐与美好回忆的传统节日文化正在逐步淡出我们的视野,代之而起的则是外来“洋节”的火爆。诸如情人节、愚人节等这些西方的“洋节”,在国内的市场越来越大,知名度越来越高,而与此对照,则是人们对国内传统节日的不以为意直至全然的忘却。这种在“洋节”与传统节日身上所呈现出的“冰火两重天”的景象,实在不能不令生活在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国度里的国人们为之汗颜。

考究出现这种“重外轻内”,节日境遇两隔的状况的原因,应该说其中既有现代化氛围下,国际交流频繁,世界日渐走向融合的大趋势在推动,但从自身而言,我们对传统节日内涵挖掘的不够深入,只注重节日的物质层面而忽略其中的文化积淀,缺乏广泛而有力的宣传形式,缺乏一种吐故纳新的发展精神,等等这些都是不容回避的问题症结之所在。在这种固步自封、消极保守的心态下,我国的传统节日所出现的落寞也就在意料之中了。而这显然不能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在一个充斥着外来文化,却缺乏对自我文化持守的国度,很难想象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因为,文化不仅是精神上的消遣,更主要的还在于它能产生一种强烈的基于同一体的共识。有了传统文化支撑的民族,才能自信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是沦为舶来文化的“俘虏”。如果出现那种只知“消费”外来文化,而对自身民族文化形同陌路的现象,只能说是中华文化的一种悲哀。

因此,面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萧条境况,着力提升群众对古老民族文化的体认和了解显得犹为重要。而广州乞巧文化节应该就具有这种功效,在政府搭台支持下,民众通过文化节的活动,必将对“七夕”加深了解和认同,在活动中体味我们古老节日的魅力。只有在有了足够的了解和起码认同之后,我们才能期待传统文化的再获新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