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淡淡的一笔

2005-08-24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烟雨迷离、宛若湿春的11月梢,在运河边一间小书店偶得罗大冈的《淡淡的一笔》(百花文艺出版社,“百花袖珍散文丛书”。1987年10月一版、1998年4月二印)。出书店,过小桥,见河上簇簇水浮莲飘来,而左右两边双桥则隐于雾中――悦目之景怡人,然涩目之雨苦人。

用了两晚读毕。所收22篇,写景状物、抒情记人

,写作时间从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基本是那个时代的主流正统散文,杨朔秦牧那一类,也就是安迪记汪曾祺时所反对的:“抒情气太重和载道味过浓”。只写作时间靠后的集末怀人数篇中忆戴望舒、朱光潜两篇略佳(当然也是被写者本身之佳);另提出其散文观的代序《散文与散步》亦可一读(虽则仍是一副左右为难尴尬相:既提倡闲散、情趣等,又时时套上正统的桎梏),其中说到,写作者爱抽烟,是因为闲散才能产生灵感,而吸烟的动作正能给埋头写作者一种忙里偷闲的半闲散感觉。

虽则整体水平不高,但我喜欢这个书名。一些文章中,也以“淡淡的一笔”顺便写到作者自己,颇有可喜处。如《望舒剪影》、《海滨荒冢》说,写诗本为自娱自慰,诗稿随写随丢,不加意保存;寄诗给友人,却没有一定的要求,发表与否任之;喜欢诗,但不喜与诗人为伍,听说戴望舒这样的名诗人问起自己也没有什么反应;因患肺结核而写讴歌死亡的诗,施蛰存责问为何年纪轻轻如此悲观,他“觉得没有必要讨论死的问题”,也就不回信解释;发表诗文每次都用不同笔名,总之是“不求人惊,人亦不惊”(此语出自施耐庵《水浒传序》,那真是一篇好文字),“不求人知,人亦不知”,“倒也两得其便”,企慕的是黄仲则“独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的“那种旁若无人,悠然自得的风度”――这些笔触都是淡淡的,写出的人也是淡淡的,一如封面上白底银色的作者签名。

真正人文皆淡的,是没有过分抒情气和载道味的汪曾祺。于是接下来两天,读了《逝水》。这是中国青年出版社“我的世界丛书”之一种,1996年3月一版,收入汪写于1991、1992年的自传体系列散文《逝水》(8篇,只写到初中时期,1997年汪去世,其自传大概到此为止了),及“贴近作者本人生活与感悟”的散文20篇,书前有自序《我的世界》。

买这本书时(1996年7月),汪曾祺还在,到如今,读着他最后几年的这些回忆(“逝水”双关,因他来自水乡,“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却惟见水空一色,川上无人。然而能留给世间淡淡的一笔水痕,也够我们受用了。

在《我是一个中国人》中,他说到作品要有“主脑”,就像风筝有脑线,没有主题的作品“飞不起来”;“但是你只要看风筝就行了,何必一定非瞅清楚风筝的脑线不可呢?”这真是一个妙喻,而且,不仅仅可以用来比喻写作!但,这类智慧的闪光在我看来还是其次,更有意思、他也更看重的,是各篇什中传达出生活种种的美、感动与感伤:

家乡沿街的店铺及其人物、活计,甚至某一家门前特别清凉的空气,他都熟悉不忘;看崭新的船,会心里高兴;小学门前一段弯弯的坡路,也很有感情;湖上黄昏长天的紫色,桑树下卧着一头牛,都使他深深感动;“看河水涨落,有一种无端的伤感”;在家乡、昆明、嵩山,都见过大片的繁花:金黄的茼蒿、白灿灿的木香花、淡紫色的桐花,人如入梦;而故乡沿河的柳树使他“感受到中国语言之美”,他(像亨利・米肖一样)说:“这排柳树教会我怎样使用语言”;说到天气,哦,“昆明的天气这样好”,以至抗战胜利、可以回家了,都令他不急于离开(与他那喜爱的好天气的老师沈从文情味正相契);至于人,他是即使对小说中的人物,都遵循沈从文的教诲,“温爱”之,“有抒情意味的同情心”的……

“温爱”,不是“热爱”。在这篇《两栖杂述》中,他自承与归有光、契诃夫为朋,同样“以清淡之笔写平常的人情”。想起我一篇关于周作人的读书笔记获得谷林来信奖饰,愧不敢当,这几句好话倒正可以移用于与谷林有一面之缘的汪曾祺:“浓浓的感情皆淡淡着墨,不用长吁短叹,没有宏论谠议,切切实实地写出一些细节。”汪的《泰山片石・泰山很大》里则有另一段很好的话,足可夫子自道:“我是写不了泰山的,因为泰山太大。我对泰山不能认同。我对一切伟大的东西总有点格格不入。”“泰山是强者之山……我不是强者”,“我是生长在水边的人,一个平常的、平和的人。我已经过了七十岁,对于高山,只好仰止。我是个安于竹篱茅舍、小桥流水的人。以惯写小桥流水之笔而写高大雄奇之山,殆矣。人贵有自知之明”;“我承认泰山很雄伟……承认伟大的人物确实是很伟大的,尽管他们所做的许多事不近人情。他们是人里头的强者,这是毫无办法的事”,“同时我也……更进一步安于微小,安于平和”。

不是“热”,是“温”;不是卑琐枯淡,是“淡淡着墨”的“清淡”。他的回忆、他的文字,不但带来了、而且本身也就是――那水,那树,那花,那天气和清凉的空气。他从它们中间曾得了的,我又一次在他那里得以清清淡淡地领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