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2005•版权贸易发展论坛”紧盯两大软肋

2005-08-3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本报讯 8月29日,作为第12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主题活动之一的“2005・版权贸易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这次论坛以中国版权相关产业发展与运营新模式为主题,以推动我国相关产业法制化、规模化、专业化经营水平的提升为主旨,并立足解决我国版权相关产业发展中的认识和实践上的最大难题――版权代

理机构的发展和版权代理人的培养这两大软肋。

我国版权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特别是在图书版权贸易方面,近年来蓬勃发展,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论坛上,中华版权代理总公司版权代理部主任张洪波列举了版权贸易发展的五大制约瓶颈:首先是代理机构的政企不分。目前,我国版权代理机构有30多家,只有个别几家股份制代理机构是企业经营,或是事业单位企业经营,而多数机构还是国有事业单位,地方代理机构大多数挂靠在各省版权局版权处,具体工作也多由版权处工作人员“兼职”,这种政企不分的角色严重制约了代理机构的生存与发展。其次是代理范围相对狭窄,多数代理机构仅仅从事提供版权咨询、代理收转版权使用费和图书代理等微利、基础性服务,很难养活自己,版权贸易代理形成规模、能够提供诉讼代理、调处版权纠纷的还很少。第三是经营机制,很多代理机构的设置根本没有真正走向市场。第四,版权代理人才队伍不稳定是版权代理机构发展的又一重要制约因素。张洪波称,全国30多家版权代理机构中只有20多家是涉及图书版权的,这20多家图书版权代理机构人员总数还不足百人,而且人才流失现象十分严重。相对于全国560多家出版社和400多家电子音像出版社而言,这支队伍规模实在是不成比例的。第五大制约因素是缺乏经营规范,有个别代理机构“光向钱看”,缺乏职业操守,越权代理,损害了代理机构的形象。

如何改变我国版权代理机构滞后实际的现状,张洪波提出了“整合资源和加强权源建设”的建议。据他介绍,中华版权代理总公司目前与国内2000多位人文社科作者签有专有代理合同,并掌握其他各类作者信息6万多人。该公司正在开发作者资源数据库,对国内外授权作者的权利和作品资源进行分类入库,公之于众,供使用者查询,并对使用者进行分类管理,建构集作者、作者权利、作者作品、使用者资源和交易流程于一体的版权交易平台。北京版权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吴颖还提出了版权代理发展应开拓的三大新领域是,进入影视领域里的版权代理、代理图片版权交易和办版权贸易专业特色的出国组团。

截止到2004年底,机械工业出版社共达成版权贸易转让协议3600多项,其中引进版权3400多项,成功的版权贸易大大加强了该社的综合竞争力。该社谌建辉介绍说,这得益于他们拥有一支合格的职业版权经理人队伍。中信出版社也是近年来的版权贸易活跃机构。2005年5月,该社版权对外输出的总量已经超过了2004年全年输出的总量。2002年,该社才设立版权部。出版社对版权部的角色定位非常明确,即对内向各编辑部门提供一切相关的版权信息、版权书资料、版权文件以及版权手续,并积极参与到市场营销的规划工作中来,还向发行部门提供相关业务支持;对外,版权部则成为出版社与外部作者、版权人和出版机构、业务伙伴联系的桥梁,将所有外部的信息与资源、要求进行归拢、划分,传递给各相关社内业务部门。如何成为一名版权经理?该社李英洪还总结出了“培养四种素质”(国际视野、对出版大形势的敏感和把握能力、沟通能力和对出版社产品线的理解能力)和“坚持四项原则”(坦诚、积极、持续跟踪和注重细节)。

如何改变版权贸易中的代理机构和代理人才滞后于实际的现状这两大软肋?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从政府主管部门的角度,用国际化的视野,对我国版权贸易的发展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做了深入阐述。他还针对业界关注的国家对版权业的扶植和支持政策、行业规范等问题,表明了政府的积极态度。新闻出版总署版权管理司副司长许超和北京版权局副局长王野霁针对如何走出中国特色的版权发展之路等论坛议题,也分别谈论了走出版权的思想误区和打造版权贸易主渠道的设想。

“2005・版权贸易发展论坛”是由国家版权局主办,中国新闻出版报社和北京市版权局联合承办的。来自全国各地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出版社、版权代理机构、民营书业公司、版权研究机构及律师事务所的200多名代表列席了本次论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