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出版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2005-08-3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2005年8月30日在北京举办的“2005北京国际出版论坛”,成为进一步加强和促进中外出版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交流经验和发布信息的盛会。到会的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出版集团高层,紧紧围绕“出版产业的创新与发展”这一主题发表了精彩言论,其中既有对数字化时代到来带给出版业的冲击和压力的清醒认识与
客观分析,也有对创新变革的期待与激情,以及对出版业未来的乐观态度。本报刊发其中8位嘉宾的发言摘要,希望能引起关心中国出版发展的读者的更多思考。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 邬书林

中国出版业应当有更大的发展

首先,中国出版业的市场需求十分强劲,发展空间很大。据统计,中国在校大学生人数从1998年扩招后每年都在稳步增长,现在已经近2000万人。3.7亿人口的青少年更是中国出版业的现实和潜在读者。从绝对数量看,中国出版业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全国图书、报纸、期刊年总印张超过2100亿印张,折合用纸量超过486万吨,总量不可谓不大。但是从出版资源人均占有量看,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一个国家人均印刷纸张消费量和人均出版物占有量,是一个国家出版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直接反映该国出版业的发展程度。据统计,目前中国人均新闻纸消费量2.4公斤,其它印刷书写用纸人均消费量8.04公斤,二者合计为10.44公斤。远远低于美国(146公斤)、日本(118公斤)、英国(112公斤)、德国(94公斤)、荷兰(93公斤)的水平。另一个衡量指标是人均购书额,按2004年图书纯销售额计算,中国人均购书额大约为35元人民币(约合4美元),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其次,调整好中国出版业结构,拓展新的增长点,中国出版业大有可为。众所周知,一个较为完善的出版业市场一般由大众出版、教育出版和专业出版组成。与发达国家的出版市场相比,中国出版业的市场结构还不尽合理。突出表现在中国出版业的产值和利润过分依重教育出版,其中教材的产值比重一直超过50%,教辅图书又占相当比例,教育出版的利润在整个出版中的比例更高。大众出版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一定市场规模,但仍有很大空间。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专业出版这个富有无限潜力和创新精神的出版市场,在中国目前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中国专业出版市场份额目前尚不足10%,反映世界学术前沿发展状况的专著和学术期刊还很少。尤为关键的是,与国外的专业出版比较起来,中国在这个领域的出版理念、营销方式和赢利模式还需要有大的更新和改进,这方面的创新任务还很重。解决好这个问题,中国出版业将拓展出新的增长领域。

第三,中国出版业的规范化管理将为出版业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无庸讳言,中国出版业目前还存在出版质量不高、市场诚信不够、盗版盗印严重等种种不规范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出版业的发展。这些不规范现象是转型社会难以避免的短期现象。在看到这些现象的同时,更要看到中国出版界规范化管理的呼声已成为主流,中国政府在这方面已经并将继续采取卓有成效的措施。中国保护著作权的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并逐步与世界接轨,中国加入了一系列的国际版权公约。随着中国出版业规范化管理的不断加强,随着中国出版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化,中国出版业发展的环境将更加优化、更加规范,中国出版业必将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市场。

第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 将促进中国出版业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已按承诺履行了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现在进入WTO后过渡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出版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难得的学习机遇。目前,中国出版业对外交流不断加深,出版物进出口业务逐步扩大,版权贸易不断扩展,中国与世界出版业的联系大为增强。最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先后颁布了《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和《关于加强文化产品进口管理的办法》、《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三个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当前深化出版体制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过程中,鼓励什么、允许什么、禁止什么的若干重要政策界限,为出版业更好地深化改革、促进发展提供了保证。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三局副局长 吴伟

让中国图书成为说明中国的桥梁

图书,在中国一直被人们称为了解世界的窗户。中国在了解世界的同时,也在向世界敞开自己,希望其他国家的人民了解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有一些热情的外国人充当向世界介绍中国的使者,他们爱中国,写中国,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所有这些人和他们所做的一切,历史是不会忘记的,中国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马悦然先生曾说,近百年来中国诞生了很多优秀的小说家、诗人,很多人完全有资格拿诺贝尔奖,但或多或少都是因为翻译的原因而未能被西方接受。是的,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翻译,还有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历史、地理等各个领域作品的翻译,都需要继续努力和加强。在向世界说明中国这一方面,我们肩上的担子还很重,要走的路还很长。

文化产品贸易上的巨大逆差,阻碍了世界了解中国,明显的事实是,中国每年大量进口图书、期刊以及音像制品,特别是大量购进版权,使得中国对世界的了解比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要多得多。这种巨大的反差,除了经济上的影响之外,还会带来一些更为重要的后果。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缺乏了解,容易使各国政府和民众在与中国打交道时,在合作和相处上有可能发生更多的困惑,走更多的弯路,产生更多的误解,付出更多的代价,甚至发生不必要的冲突。相信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中国政府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在资助法国出版社出版中国图书获得成功的基础上,适时地推出了“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the Programto Popularize Chinese Books Abroad――简称PPCBA计划),这一计划从长远看,既是中国的需要,也是世界的需要,甚至可以说是和平的需要,是互利互惠之举。这个计划的主要内容,就是更多地敞开我们的书架,通过资助翻译费的形式,鼓励外国出版商和出版机构出版发行关于中国的图书。我们将重点推荐那些能够反映中国文化和中国面貌的图书。我们已将首批推荐的书目翻译成英文,并在明天开幕的BIBF书展上辟出专门的展区,展览这些图书,希望感兴趣的国外出版商能够去看一看,选一选,如果有一些你们中意的图书,可以申请翻译方面的政府资助。无论有没有看到你们感兴趣的图书,都希望留下你们的看法和想法,我们对国外读者对中国的阅读需求也有兴趣。我们的合作应该是多种形式的,其中包括合作出版――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与外文出版社合作出版的中国文化与文明丛书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律商联讯公司首席执行官 安德鲁・普鲁兹

如何避免对版权的侵害

在传统的纸质出版中,出版物的天然属性形成了一些对非授权使用和传播信息的限制,也使定价更为清楚明晰。但在数字化信息时代,最大的挑战来源于“数字化信息权利管理”。即由于数字化信息极容易被复制、仿制或传播,如何避免对版权的侵害。

不仅投资需要基本的安全环境和以避免非授权使用为目的的编码技术,为了更好地履行与客户之间的合同义务,也需要对信息的使用进行更为细致的记录、确认、监视、跟踪和保护。这里有三个领域需要进行管理。

首先是该知识产品的生产和获得必须合法,这是保证该信息可进行合法交易的前提。同时须保证信息提供者对所提供的信息有合法的知识产权。

其次是要保证对信息的管理能够得到执行,包括对信息提供方和使用方的管理,保证被许可方对许可方的费用支付等。

第三是在信息交易或用户购买信息之后,跟踪信息的使用。这包括对在具体系统或网络中所交易的内容进行限制,例如,如果用户只有浏览的权利,那么就应保证他不能对信息进行打印或下载。有效的“数字化信息权利管理”在今天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和亟待完善的地方,但这将是保证多媒体信息能够在一个安全、开放、信任的环境中进行交易的重要途径。

兰登书屋主席兼总裁 彼得・奥尔森

面对与征服图书出版业的挑战

我们在扪心自问:将来人们还会读书吗?图书出版业的前景如何?

在兰登书屋,我们深信,图书出版业不仅将继续存续下去,而且将更加繁荣昌盛。

有人担心,由于这一系列全新阅读应用形式的出现,印刷版图书这种传统的传媒形式及其出版商将无法与时俱进,从而落后于时代潮流。

我们强烈反对这种意见。兰登书屋认为,印刷版图书将继续保持其主流阅读媒体的地位。如果说互联网为我们向读者提供关于图书和作者的信息开拓了无数崭新网点,那么,对新型在线阅读和数码阅读平台的投资则可以为我们创造全新的读者群,两者可谓殊途同归。

我们相信,我所概述的总体方法可在任何市场为出版商助一臂之力,这四种总体方法就是:

为作者投资,为创造性的出版文化投资,为技术基础设施投资。

平衡商业高效性和创作灵活性。

投资商业支持系统。通过开发一流的销售平台,您可以在承诺的交货日期把您的每一种图书不多不少地送到每一位图书销售商的手中。

对创新型阅读平台和销售渠道持开放态度,同时注重传统阅读格式和销售网点的全面商业发展和编辑发展。

图书将一如既往地在世界各国的文化中保持其核心地位。兰登书屋对图书出版业的未来非常乐观。

法国国际出版局主席 阿兰・格伦德

纸介质载体依然是不可替代的

出版业取决于市场。事实上,这个市场的概念包含以下两个完全不同的方面:

一是专业市场,在这个市场上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技术革新;

二是大众市场,这个市场的主要问题无疑是公众对阅读日益失去兴趣。

无论上述哪一种情况,技术进步既提出了问题,也就是说必须有所发展,同时技术进步也为解决问题做出了贡献。

法国如同其他大部分类似的国家一样,十余年来市场的基本形势是萧条不景气。也许不是电视在竞争,而是来自浪费钱财和时间的电脑在竞争。新技术以及个人对新技术的使用是图书可怕的竞争对手。

技术进步是应对这种现象的答案吗?如果没有巨大的技术进步,我们可能都要垮台。在印刷机上,上版的时间大大缩短,小型机器逐渐代替了不久前印刷商还引以为豪的庞然大物。在最初的书稿阶段,技术革命已经开始,排字这道工序已经不再存在,代之以经过修改的数据传输。出版国际化也是不可避免的:今天不可能制作一本只面向国内市场的大众彩色插图图书,因为国内市场的印数少,同时因为彩色插图图书比以前的印数更多,技术更先进,构图更复杂,成本也就更高。依靠互联网是不可避免的,哪怕只是为了发电子邮件,同时也是为了将数据从一个国家传输到另一个国家。过去需要好几天才能完成的工作如今只要几秒钟就解决了。

图书本身与其重量相比价格低廉,从经济上讲,图书只有通过海上才能进行长距离运输。从亚洲向欧洲供货需要大约五周时间,还要加上图书生产本身需要的时间,这就变得难以承受了。

能不能作更大胆的设想,就像做专业图书一样,将大众图书非物质化?

在持续阅读以及大众使用方面纸介质优势更加明显:纸介质图书皮实,不容易弄坏,可以到处携带,也可以放心地交给孩子。纸介质图书可靠,不需要任何能源,阅读方法也特别简单(一本书从来不会死机……)。

最后,阅读也不需要任何技术载体,可以随时随地拿起来就能读。我虽然不能听祖父的唱片了,但我还能读他老人家的书,我也能读早在17世纪的图书!

谁都知道,微软用它所有资源发展起来的所谓“电子书”计划已经失败了。

所有这一切说明,纸介质载体依然是不可替代的,但问题是不管选择什么样的销售方式,都有图书发行问题。可以在网上售书,但正如我的朋友查理・克拉克在他担任国际出版者联盟法律顾问时所提到的那样:“当有人在网上出售摩托车的时候,还得有时间去托运摩托车。”

为终端客户支付物流成本又产生了我在印刷方面提出的问题:图书的重量大于它的价格,所以运费高。尤其是到了最终消费者这个环节,通常是单件运送。

还有,买者的行为是不能不加以考虑的关键因素。我估计在这个大众市场上80%的顾客是一时冲动买书的。

顾客进了一家书店,他并不知道他想要买什么,即使他专门来买某一本书,他还有可能去买他目光所及、正在向他招呼的别的一些书。

如果书店老板精明能干,能卖出好几本书而不是一本书,那他就赚回了图书的运费。图书“传统”销售网的成本也低于网上的直销。

在大众出版方面,在市场发展形成的不利背景下,技术进步为图书的生产和发行提供了帮助。技术进步保护了图书的多样性,而多样性则最终成为这个文化财富、这个与众不同产品最大的一张王牌。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 陈昕

开拓特殊用户市场,实现增值服务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内容产业的市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一般大众市场旁边逐步发育出一个特殊用户服务市场。所谓特殊用户服务市场的对象是指较之一般读者而言具有更加专业的知识和信息需求的机构和个人。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小批量、个性化的内容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创造了条件。工业时代那种按照同一标准与规格进行大批量生产的大众产品之间的竞争,将逐步让位于差别化竞争、错位竞争和个性化竞争。与此同时,特殊用户服务市场的潜在规模将日益增大,并逐步超过一般大众市场。而且,内容产品的细分化将形成越来越多的特殊用户服务市场种类。这不仅为内容生产企业提供了大量新的市场机会,而且也开拓了新的更加个性化的业务领域。

在数字化时代,如何充分利用手中掌握的内容资源通过对一般大众市场和特殊用户服务市场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实现增值服务以最大化自己的收益,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国际出版集团在实践中,充分显示了它们作为内容提供商把两个市场的开发完美结合起来的理念和做法。他们以深广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在人生各个阶段影响人们,帮助人们决策和进取。全球经济发展的三大基础动力是知识需求、资本需求和透明度需求,而从产业革命到互联网革命,国际出版集团在广阔的市场层面,通过对个体和机构的帮助,填补了各类主体信息和知识需求的空白。

这里,我们可以具体地分析一下麦格劳・希尔是如何利用手中掌握的知识资源,努力开发好一般大众市场和特殊用户服务市场的。麦格劳・希尔的教育、金融服务、信息和传媒服务三个业务板块分别对应于知识需求、资本需求和透明度需求三个市场。教育板块主要满足一般大众对知识的需求,兼顾对特殊用户的专门需求。金融服务板块内的标准普尔专门为各类公司进行信用市场服务、信贷评级、风险化解和电子服务等,除此之外还为各类投资者提供美国、国际和全球的指数服务、投资单元顾问服务和网上统计和调研服务,还从事法人价值咨询。信息和传媒服务板块,除了商业周刊、商业周刊电视频道、在线商业周刊主要是为一般大众服务外,会议服务、展览服务及建筑、航空、能源等专门行业的信息服务则主要是面向机构的。例如,普拉茨公司(Platts)已经成为能源行业全面方案的提供者,每年提供客户的商品信息和分析的贸易额达100亿美元。而麦格劳・希尔建筑则通过网络为建筑承包商提供对地方建筑工作更快更容易的发现、追踪和投标能力。正是通过持之以恒的对两个市场的综合开发,麦格劳・希尔出版集团的经济一直保持着连续增长的势头。

麦克米伦教育出版公司主席 克里斯托弗・白德信

网络出版存在的两个重要问题

在过去30年里,首先是数字革命,其次是行业金融合并,推动产生了一个空前的现代化时代。最初,出版行业里的计算机投资主要是受到文书处理过程中节省人力成本的动力驱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没有预见到的更加根本的变革提高了整个出版过程的速度、准确性以及质量标准。第二个发生变革的领域是金融合并――至少受到数字革命的成本和规模经济的部分驱动。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在大多数主要经济体,由于图书和杂志出版业金融回报率低,存在着增加效率的可能,于是出现了金融合并现象。大多数大中型出版社被收购或兼并,成为一个更大的私有或公有国际媒体集团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在英国和美国的图书零售和图书杂志经销部门也出现了类似的合并现象。对于出版商来说,第三个而且可能是最持久的挑战则是如何最充分地利用电子媒体革命。

尽管网络出版的前景令人激动,但至少还存在两个重要问题:

1.定价:除了在专业和商业机构对商业机构的电子商务领域里,用户习惯于使用免费的材料。市场是否准备好了为优质材料所需的高额创办开支支付全部费用?或者,市场是否准备越来越开放网络材料的使用权,而这种使用权不会给出版社带来任何收入从而使他们承担创新或保证质量的责任?

2.数字版权惯例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对出版社的法律保护并不总是明确清晰。Google曾尝试为Google印刷品出版商和Google印刷品图书馆项目建立一个“全文索引”,把所有版权材料全文扫描下来,建立一个图书库以方便公众使用,这种做法向我们说明了未来可能会遇到的一些危险。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畅销书被数字盗版的例子也越来越引起国际出版社的担忧。

这些担忧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在数字化时代,谁来为创造性作品买单,如何才能最有效地保护版权?

日本讲谈社董事兼副社长 野间省伸

不可能所有的东西都被数字化取代

我想特别详细讲一讲“漫画”。

敝社与“漫画”的密切关系是从1930年代在“少年俱乐部”上刊登漫画开始的。其后,到1950年代涌现出手?治虫、石之森章太郎等一批日本具有代表性的漫画家。这些成功,都是以各出版社出版了众多的漫画杂志为契机,把漫画作为一个出版文化来进行推动的结果。这一时期积累的经验和成绩最终形成了日本漫画界的DNA并继承发展到了现在。

敝社作为与这些活动有着深切关系的漫画先驱者,一直积极开展着各种工作。1959年,敝社第一个少年周刊杂志《少年杂志》的刊行,就是让人们感受到漫画时代到来的杂志。《少年杂志》最鼎盛时期的发行数量达480万册,现在也仍然达到230万册的发行量,是敝社重点发展的主要周刊漫画杂志。现在,只要说到“杂志”,不言而喻地就是指讲谈社的漫画杂志。

漫画从1990年以后开始输出到海外并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一股很大的浪潮。1992年在中国台湾出版了《少年杂志》的台湾版《新少年快报》。以此为契机,版权贸易以亚洲为中心迅速发展。在韩国,创办了刊登两国作品的联合出版漫画杂志,在新加坡也同样发行了联合出版的杂志。关于少女漫画分别创办了好朋友中国香港地区版的《COMICFANS》、中国台湾版的《美少女》等,在亚洲地区掀起了漫画杂志创刊的热潮。

经过这样一些活动,漫画终于实现了向全世界的输出。特别在英语地区漫画的受欢迎度不断提高,漫画一词被翻译为“MANGA”,现在成为了国际通用语。漫画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广大的读者。敝社的漫画被翻译成了14种文字并在22个国家和地区得到读者的喜爱。在欧洲,共在10个国家进行出版,各国文字版的漫画杂志超过了21种。在美国,同样也出现了漫画、动画的热潮。漫画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今后,不仅是出版物,漫画的人物版权交易也将在世界各国得到飞速的发展。

在国际上,敝社主要的代表作品有“AKILA”、“水手月亮”、“攻壳机动队”等。其中“水手月亮”在海外10个以上国家和地区被翻译成当地文字出版。内容上,基本上不受日本的地域性和传统的束缚,已经被世界市场接受为无国界的作品。在中国出版的有“百变小樱魔法卡”、“机动战士高达”、“金田一少年杀人事件簿”等。“头文字D”在香港地区被拍成真人版电影成为今年夏季的一个热门话题。

最近,小说的原稿开始用DTP排版、数字录入,漫画也开始使用制作软件,摄影采用数字照相机等,在制作方面,整个出版界出现了一股数字化的趋势。这一趋势,仅仅在进程上有些差距,从范围上来说是全世界共通的一种趋势。

但是,作为我个人认为,人类本来就是模拟存在的,不可能所有的东西都被数字化取代。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在出版领域现在依然存在着只有用印刷物才能表现的领域。而且这部分领域将会被永远继承下去。

以漫画为例,我认为读者不仅仅是看故事情节,还有对作者细腻的描绘及绘画作品价值的认同感。这些都是只有采用纸张这一媒介才能够表现的世界。特别是单行本的读者,他们购买的目的都是为了长久保存作品,从这一点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倾向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