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十问王荣文(远流董事长)

2005-08-3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摄影:陈国瀚

读书报:你这次来北京参加第12届BIBF,并成为北京2005国际出版论坛主讲嘉宾,听说是受新闻出版总署的邀请,你跟内地之间的交往很密切

吗?你是怎样培养这种关系的?

王荣文:我拜访过柳斌杰副署长,他自信而坦率,我对他印象很好。这次应邀参加BIBF,我推测是出版总署辛广伟处长的推荐。辛先生著有《台湾出版史》,长期钻研华文版权贸易,访问台湾时与我熟识,并成为远流的一位作者。我每回到北京,总喜欢找他聊天。他需要我的台湾经验,我需要他的北京观点,我们无所不谈,相知相惜。如果出自他的推荐,我并不意外。

读书报:你在台湾一周上班几天?每天工作几小时?能简单描述一下你每天的工作流程吗?

王荣文:我热爱出版。出版是我的工作、我的娱乐、我的生活。我上班的时间,大部分是在开会和聊天。开会为的是处理公司现在和未来会遭遇的困难。和各路英雄好汉聊天,则是为了找寻出版创意与不断自我学习。另外还有一部分时间,是受邀参加公部门的文教政策顾问咨询工作,以及参与第三部门非营利公益活动,以我的出版专业回馈社会,也间接增益“远流出版”的品牌价值。当然,我也爱玩,假日里,我爱爬山、打球、看电影。

读书报:远流公司出版过哪些内地作者的书?请举例说明其中有影响力的作品。远流公司向内地输出过哪些版权图书,其中有哪些书在内地的销量还不错?

王荣文:远流与内地出版交流,开始得很早。1988年,两岸恢复交流之初,我们便与内地同业有过许多合作,范围涵盖工具书、文史哲各层面。最早较出名的譬如《辞源》、《中国古都西安》、《巴金小说全集》等,后来又合作规划了《新马克思主义新知译丛》等的出版。90年代转向作家经营,包括苏童、余华、格非、古华、叶兆言等的小说,最早都是透过远流“小说馆”而为台湾读者所熟识的。历史方面,譬如岳南、向斯两位,也都有不错的成绩。且因为远流编辑同仁的加值,台湾版本又回流内地,重新出版。这种“内地原版→台湾加值→内地新版”的模式,彰显台湾编辑的专业能力,一直是我们最大的骄傲。

远流与内地合作,大致历经“授权”、“合作出版”两阶段。2000年之前,主要为授权出版,远流主要出版路线,包括《大众心理学》、《实战智能丛书》、《电影馆》、《传播馆》、《艺术馆》、《新心灵》、《谋杀专门店》、《实用历史》等,几乎都有书被内地同行看中,出版简体本。柏杨、郑石岩、吴静吉、洪兰、陈文德、郭泰等远流作家,也因此为内地读者所认识。新世纪之后,双方进入“合作出版”阶段,透过远流北京同仁的编辑选书、行销策划,我们与内地同行合作出版了包括《韦伯作品集》、《郑石岩作品集》、《书天堂》、《姹紫嫣红牡丹亭》等书,获得热烈回响,《姹紫嫣红牡丹亭》一书还夺得首届华语图书传媒大奖,叫好且叫座,让合作双方都非常满意。未来,除了继续授权与合作出版,我们也不排除与内地同行有“通路合作”的可能。

读书报:远流公司在引进图书版权中,中国内地所占的比重有多大?欧美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比重呢?

王荣文:远流每年大约出书300种,从欧美引进的图书,大约占40%,也就是120种上下。内地图书则占5%,也就是15种左右。但这并不包括购买欧美版权,但选择内地译文者,若连这一部份也加进去,我估计在10~15%之间,也就是30到45种左右。由于远流是一家综合型的出版社,文史哲出版品仅占全部出版品的一部分而已,海峡两岸图书交流的最早重叠却正是这一块,因此内地版权所占比例不太高。不过,随着内地市场经济的起飞,社会型态的转变,我估计共通资源整合应用的需求会越来越高,双方合作的机会应该会越来越多才是。

读书报:海峡两岸之间的版权贸易障碍有哪些?远流公司与内地的交流途径有哪些?

王荣文:就我个人的看法,海峡两岸版权贸易的障碍,局部的看,当然是印量、版税计算等的互信基础尚不稳固。但若拉远距离,观照全局,则障碍的形成,还在于体制的不同。内地的出版,属于国家事(企)业,主事者的更迭,往往无预警,前后任主事者的政策延续性也不太高。双方磨合经年,好不容易建立起互信基础,常常因为主事者的更换,政策转向,合作遂前功尽弃。几次下来,为了避免风险,当然就不容易有大型的合作案例出现了。另外,“品牌经营”永远都是企业最重视的战略目标,而在中国内地要经营出版品牌几乎还不可能,因此目前远流与内地同行的交往,始终都以“广结善缘交朋友”为目标,期望大家多一些相互的了解,理念看法契合了,顺理成章成为合作伙伴。总之,因缘俱足,才能成就出大事业来。

读书报:因为合作出版过《中国历史演义全集》和《中国名著精华全集》,李敖称你是“中国出版史上最有创造性大手笔的小兄弟”,你认为这一称谓是否受用?除了这两部作品之外,你个人在出版方面还有哪些是大手笔?

王荣文:《中国历史演义全集》的出版,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事。当时台湾经济跃升,社会充满生命力,跟今天的内地很相似。我们体察社会的脉动,以精美的装帧设计,结合“以书柜代替酒柜”这样兼具社会改造的行销企划,打了一场大胜仗,也让远流出版茁壮了起来。李敖先生是当时并肩作战的伙伴,战役成功,作者、读者、出版社,乃至整个社会都赢了,他因此而对我有溢美之词,当然我很受用。至于所谓“大手笔的作品”,由于创业五年,年方而立,我就看到了“人生的第一个亿”,因此胆子相对大起来。后来远流出版了包括《大众心理学全集》、《柏杨版资治通鉴》、《金庸作品集》、《谋杀专门店》、《科学人杂志》等都算是很大的投资;近年来为了公司E化,创设“远流博识网 ylib.com ”、建立“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系统”等,也都是耗资千万以上。投资要看需不需要,如果评估确有需要,公司又有实力,再多的钱,也值得花。如果不是这样,那一块钱也算是“大手笔的浪费”。

读书报:你可能在实际工作中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华文图书的版权贸易有繁、简体字版之分,往往引进一部外文书要买两种版权,这种“一女二嫁”的现象有可能改变吗?如果能的话,翻译问题怎么解决?

王荣文:我一直有个看法,希望华文出版市场,也能像英文出版市场一样,整合成单一市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协助台湾、内地作者自由进出这个市场,且透过我们的经验与努力,跟华文以外的市场接轨。另方面,我们也非常希望能跟内地同行携手合作,一起争取各种外文书的全球中文版权,透过两岸分工,资源整合(包括翻译、行销等),以“一种版本两种字体”的方式,创造双赢出版。当然,这个理想,受限于体制,目前或许还未臻成熟,所以会有你所说的问题存在,但我很乐观的相信,整个事情正在往好的方向变化,假以时日,市场机制将会让这些问题不再是问题了。

读书报:作为一名资深出版人,你是怎样给自己定位的?

王荣文:我对自己一生的定位也以“专业出版人”自期,我希望自己永远是一个有自主性见解,可以自足自在生活的出版人。我大学读的是教育,那时我们最崇拜“不分尊卑、兼容并蓄”的北大蔡元培校长;年轻时,我们也多受胡适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创社初期,就提出一份“远流的出版主张”作为宣言,以此来面对必须表达远流立场时的质疑。

读书报:詹宏志从城邦退职,你对这一事件作如何评价?你是否也有这种急流勇退的打算?

王荣文:詹宏志退出城邦集团,可能是他主观意志的生涯规划,也可能是客观条件上,他与最终决策者理念不合而有了“乘桴浮于海”的抉择。不管原因为何,在他的退职茶会上,我还是很羡慕他有“功成身退”的机会,我自己倒是还没有“急流勇退”的空间。原因是我对于出版的热情始终不衰,这个行业,不但好玩,还能谋生,每天又能结识许多精彩的朋友,学习到新鲜的知识。如同我所喜爱的羽毛球、乒乓球、高尔夫球,似乎都可以活到老,打到老。因此除非远流被市场淘汰了,我还不会轻易言退。更何况,我们现在走在出版历史的两大机遇点上:一是华文单一市场的整合,一是数字出版(onlinepublishing)的演化,都正等着我们去创新发展。

读书报:你现在的身价有多高(或年薪多少)?能谈谈你的太太、孩子和父母吗?他们跟你的事业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王荣文:我的年薪,套句内地的说法,至少也是“百万元户”吧。但钱的多少是相对概念,最重要的是我自己感觉丰足自在。我的父母是农夫,我属于第一代创业家,我的太太并不介入我的事业。大女儿去年刚从纽约大学(NYU)毕业,她是学都市规划(UrbanPlanning)的;大儿子还在加州大学就读,学的是生物工程。另外还有一对儿女,年纪还小。目前为止,他们都跟我的出版事业无关。未来是否要进入这个行业,要看他们有无兴趣跟热情。出版这个行业并不轻松,格外需要兴趣与热情。有兴趣、有热情、有专业,才能持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