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影视学科的建设和教学科研体系的发展

2005-09-0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市场的日渐放开,中国影视高等教育也正面临着国际教育集团的潜在挑战,同时,本土影视教育体系内部机制循环也面临迫切压力。”8月中下旬,中国高教影视教育委员会2005年年会暨影视艺术发展与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南昌举行,大家就影视理论前沿、影视教育前沿、影视史论前沿三个方面的主题进行了深入

讨论,高校影视教育如何进一步适应国家、社会的急需,如何从产业角度深入研究影视学科的建设和教学科研体系的发展,也成为讨论的中心议题。大会由中国高教影视教育委员会主办、南昌大学影视艺术研究中心承办。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西南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贵州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等全国50余所高校的影视学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共同研讨有关影视艺术发展与高校影视教育的深层次课题。

中国高教影视教育委员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博导黄会林教授就现代影视高等教育及学科建设理念发表讲话,指出:来自于本土和国际的双重挑战要求中国影视高等教育体系的有机重构,在本土化氛围中优化教育资源,加大影视高等教育面向大众的深度和广度,在塑造影视领域高精尖人才的同时,也要注重影视中等教育、初等教育人才的专业化培养。展开多层次、全方位的影视人才培养模式,在世界著名大学以各种方式登陆中国教育市场的同时,中国高等教育也必须适应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直接参与世界范围的高等教育竞争。高等教育面向世界、面向大众,是中国影视教育事业创新与发展的新坐标。作为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和世界知名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众多海内外名校有责任、有能力先行一步。中国的影视高等教育必须立足影视学科前沿,建设和发展具有国际水准和民族风范的现代影视教学科研体系,要“突破教育时空”,“建构数字化、影像化、社会化学习时空”,创新教学科研理念,建构互动式学习型团队。

南昌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周文斌教授表示,南昌大学十分重视推动影视学科建设事业的持续发展。据南昌大学影视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胡辛教授介绍,南昌大学的影视教育创新和动手能力培养之路是自己走出来的。电影电视是高科技与文学艺术的结晶,在高校实施影视教育,普遍认为前提是必须有高投入,这是不错的,但是,南昌大学却在条件尚未成熟时,艰苦奋斗,搭建了文理工渗透、普及提高相结合的多层次影视教学平台,摸索出高校影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之路。从面对全校学生开设影视公共选修课,到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设置,再到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学位授予点的获批,2004年开始第一届招生,南昌大学的影视教育经历了一个白手起家从零起步的艰难过程。近年来,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影视技术培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科技素质,增强课程旺盛的生命力。把摄像机扛到街头田野山间,拍摄和制作电视片。《千里踏访颂师魂》、《直挂云帆济沧海》、《十年风采千年跨越》、《瓷都名流》等的摄制和播出,拓展了影视教育的空间,并取得了成效。

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数字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促进了计算机、通信和广播三大传统信息系统领域的融合,产生了基于数字互动的媒介汇流和产业整合现象,数字媒体附加的“数媒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广义来说,数字媒体是指传播的各种媒介的数字化形态。与会的学者肖永亮提出,就目前开展的研究生教育中数字媒体学科所担负的培养人才的专业方向而论,数字媒体学科新体系的构建,主要针对国家急需而又紧缺的影视动画、后期制作、游戏设计以及互动媒体几个领域,为其输送合格的创意、技术和管理高端人才。

电影艺术作为20世纪最为光彩夺目的艺术,在人类生活中写下了格外璀璨的一页,可以说整个20世纪世界艺术文化潮流、20世纪人类文明演进都和电影的历史、电影镜像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时至今日,我们已可以断然宣称:电影已成为当下左右人类文化方向,影响社会现代化进程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但当今电影艺术探索越来越“反电影化”,相当多新锐导演正在将电影拖向一条杂耍、涂抹兼具自我玩味的不归路,拖向直白昭示“哲学“、“心理映像”、“边缘性”,这令参加讨论的周安华教授不安。他认为,许多风华正茂的新新电影人包括对DV情有独钟、无限痴迷的年轻大学生们,也在影像社会化的今天,跌倒在光与影的泥淖里,将浅薄、粗陋和虚妄的视觉呈献奉为圭皋。而在电影迷失本性的过程中,在影像极端世俗化、浅表化的历史取向中,电影理论殿堂的守望者们毫无疑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北京大学的陈旭光认为,中国电影是20世纪初年从西方传入的,其发展一直受到外国电影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更不是全盘移植,而是在自身期待视野中的变异与融合。他主要从中国――尤其是新时期电影的外来影响与接受的视角对中国电影的创作历程与美学风格的演化作了初步的考察,重点考察的是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第四、五、六代导演对外来影响的接受与变异,初步总结了中国电影对外来影响接受主导影响源变异的若干特点与规律。他认为,文化传统和时代语境的制约力非常强大。尤其是新时期之初,改革开放之后,所有的外来影响源都堆积在同一个平面上,哪一种影响源主要或首先发挥作用,主要取决于这种影响是不是切合时代的期待视野。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星则从中国电影的百年历史中,提出人性主题的演变是当代中国电影转变的重要窗口。中国电影的百年历史是艺术曲折发展的历史,也是人性情感周折的历史,跨越时间而留存下来的本质一定是对于人性世界的表现创作。中国电影人性主题表现也可以看作是一个试金石,尽管孤立悬置式的单独谈论难免冲击传统的社会影响和艺术关系的观念,或者冒犯艺术表现是内容与形式结合的辩证法认识,但毫无疑问,100年的中国电影就是现代社会现实的影像折射天地,再现生活、表现现实、揭示人间苦难、描绘当下社会情状,成为中国电影最为重要的任务。尽管电影是梦幻载体,但电影艺术在现实面前最为贴切地显示了艺术表现的魅力,如真如幻地刻画现实,细致入微地展示情感世界,真切动人地抚慰苦难人心,为中国电影铸就了现实主义基本品格,虽不免有时拘泥胶着却始终着眼人生注重现实。周星因此认为,每一个重要阶段的艺术演进都伴随着影像世界的人性情感表现的动人,在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如此深刻地影响着艺术发展的影像表现天地中,人性与情感深度的揭示几乎成为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标志。

有学者指出,今天,电影世界尽管奇诡无比,银幕话语异常活跃,我们依然需要站在当代的视角上回溯电影诞生最初30年,以沉静的心再思“电影为什么是一门艺术?”、“电影是一门怎样的艺术?”我们仍然要以十分的专注,关切数码时代电影艺术方式的嬗变,以及这种嬗变对电影传达的影响。毕竟电影不是大脑里的思绪可以无边界发散,不是浪漫诗人的吟诵可以“信马由缰”,物质现实的复原要借助物质设备,经过复杂的物质流程,达到如诗如画的境界。因而对电影艺术的内涵、特性及其方式的探讨,始终是电影认识最重要的空间,并且应始终伴随着电影艺术与技术的进步而成长,否则,电影终有一天会被哲学和文化窒息。

在此次会议上,中国高教影视教育委员会新增选了常务理事及理事,并颁发了第二届中国高校影视研究学术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