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现历史细节

2005-09-14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徐成淼的日记不是生活的流水账,日记写下的是许多具体的细节,和细致的内心活动。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的不仅是过去,更是未来。

《我的复旦四年(1955―1958)》(大象出版社出版)是徐成淼先生1955至1958年在复旦大学求学期间的日记。一部50年前的日记,能保存至今,不能不说是个

奇迹。如徐成淼所说,这部日记“是我青春与生命的记录,是我欢乐与悲苦的见证。……我的生命就是这样朝朝暮暮地延续过来的呀!无论是憧憬和梦想,还是破灭和绝望;无论是快乐和幸福,还是痛苦和悲伤,都是我生命的组成部分,都是我人生长链中的一环。”

徐成淼在复旦大学的那几年,正是共和国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年份。徐成淼入学复旦时才十七岁,对新社会的一切都充满浪漫的幻想。就是这样一个真诚而幼稚的大学生,却因为一首二百字的散文诗被错划为右派,从此开始了他惨烈的人生。一名十九岁的青年,青春才刚刚开始,竟受到如此严酷摧折。

这套“大象人物日记丛书”的策划者李辉先生说过:“再现历史,谈何容易。实际上,当时间过去几十年后,在缺少最直接的、最原始的档案记录的情形下,要想完整还原真相在一定程度上讲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历史的诱惑也正在于此,在有限空间争取无限的答案”。历史的纪录总是粗线条的,大量细节被忽略或筛滤掉了,历史记录的只能是事件的一个轮廓。许多切肤之痛,最终只留下冷冰冰的一句话,甚至一个词。细节的大量失落,不免使历史看起来如在雾中,失去了某种清晰感和鲜活性。于是人们转而寻求历史的某些原始文本。而日记,就是原始文本中有代表性的一种。虽然,日记原是个人生活松散的、私秘的纪录,写作时并无纪录时代历史的初衷,更无准备日后发表的打算。但正因为这样,日记倒能在无意中反映许多事件的原始真相和具体细节。从日记主人对事件的点点滴滴的关注中,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大背景,并从中发现了许多在历史教科书里不可能看到的具体景观。徐成淼日记的珍贵之处,在于它记下了当年那场斗争的许多细节,记下了当事人在厄运临头时的内心活动和情感波澜,使我们对那一段历史有了更为精微的了解,有了更为切实的体味。

他的日记有更多形象的描绘,有更多情感的抒发和内心世界的表白。他的日记还不拘一格,不仅有一般的事件纪录,还有剪报,文章摘抄,有书信,有诗,有歌曲。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使这部日记更富意蕴,更感人,也更具可读性。若不是在当时如实地写下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后人,包括徐成淼自己,都不可能这样真切而深刻地再现面对灾祸时的真实心态。

徐成淼日记的部分片断,多年前曾在《自由交谈》丛刊上摘要发表。这次徐成淼大学日记得以整体出版,能更细致地展现历史的具体场景。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徐成淼这样写道:“今天,将我当年绝对私秘的日记予以公开的条件已然具备,我相信我和我的同代人,已经完全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去俯视以往,而将个人恩怨如尘埃一般轻轻抹去。为此,我谨将我青年时代的人生记录坦诚在您的面前,并虔诚地等待着您的审判。”我想这就是徐成淼要出版他大学日记的用意: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的不仅是过去,更是未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