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个时代的生存图景

2005-09-14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作为一个时代,民国已渐行渐远。这个时代注定要留下斑斓的历史背影,因为后人所用以构建历史的材料与方法已今非昔比。在这个众生喧哗的历史剧场里,再也无人缺席。

作为一个时代,民国已渐行渐远。

这个时代注定要留下斑斓的历史背影,因为后人所用以构建历史的材料与方法已

今非昔比。从清末民初时勃兴的现代科学,改变了自那之后的中国历史进程,也一同改变了人们审视历史的眼睛。传统史学以外的其它学科纷纷成为不可或缺的历史构件,其中,社会学自扎根中国之日起,就参与了重建历史的艰巨工作。

民元初年的社会学在中国主要呈现为社会调查的形式。外国研究者设立了中国最早的社会学系,组织了最早的一批社会调查。几十年过去了,这一大批社会调查的绝大部分还尘封于图书馆或档案馆之中,几为世人所遗忘,国内学界对此进行梳理、研究的也很少。庆幸的是,它并未被学者们真正遗忘,近几年,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李文海教授主持了这个庞大的整理工程,它的第一阶段成果已汇集成《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该丛编卷帙浩繁,第一批收录的文献计有193种,共计九百余万字。由于中国社会学的先行者多为美国学人,因而后继的社会调查多自然秉承了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学术方法。它注重调查和实证,是一种经验式的分析式的社会学,要求研究者用田野调查的方式直切现场,面对研究对象,获取第一手的实测数据。尽管中国社会学还在蹒跚学步时期,其条件和成果都不能与国外学术规范相提并论,然而,求真求实的学风仍然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大量原始资料,为后世的学科发展奠定了一块坚实的基石。

在同类调查资料极度缺乏的情况下,丛编所藏有的巨量原始调查数据,具有史料保存的极大价值。此书的面世,无疑填补了民国史料挖掘的学术空白。这些社会调查还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的发展,直接滋养了近百年的学术,居功至伟。

丛编涉及的调查内容十分广泛,既包含自然环境和物质生产领域,又兼及社会群落组织形式和精神领域;地域上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地区,从城市市井直至农村乡里,无不并包。调查的视角主要投向社会下层,随着巨卷舒展,一场民国时期社会底层民生的宏大叙事也就此为我们徐徐拉开了幕帘。

丛编全景式地展现了平民社会的鲜活剪影,把那些历来为正史所遮蔽的人类主体复活在了文字记载中。在以底层人民为调查对象的卷幅中,我们看到,前半生多为农民的人力车夫大批量地奔走在各个都市尘土飞扬的道路上,为了生存的一碗饭,他们在这个本该由畜力承担的行业里甚至奔跑到了60岁。最终,机械化的交通业还是无情地把他们抛进了失业的惨境。这些历史上稀缺的画面,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底层社会的整体风貌。它无疑要改变现代历史的编撰角度和方法,为了叙说平民的生活史,历史记录必然向着社会志的方向转进。

丛编再现了当时社会发展的真实状态,全方位展现了当时的民生面貌。社会组织卷展示了乡村社会传统的治理模式、商业的行会组织方式、城市中新生的农工新村管理模式;婚姻家庭卷和人口卷瞄准了社会转型期人们的寻偶路径、家庭结构、生育观念以及海内外移民等问题;文教卷显现了中国现代教育事业逐渐发展时的情形,涉及各级学校职员与学生的诸方面问题;宗教民俗卷历数了各种庙会及各地习俗,展现了当时人民的精神状况。作为以上所述的自然推论,一个变迁中的社会状态重现了。

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反映了社会转型对各种群体的传统生存方式及其观念的挤压和冲突,而后者在时代巨变面前的基因传承和内部演变亦显露无遗。各卷所论及的人口出生率、性比例、学生心理健康、公共卫生及社会救济等种种问题,显示了当年学术和生活状态与现代社会形态的时代接轨,其中的许多问题仍是中国当代还在致力于解决的。尤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篇章中,我们可以从侧面看到当时中国的经济面貌,尤其是急速发展中的工业生产。

丛编从社会学入手拓宽了民国史的内涵,民生第一次取得了历史叙述主体的地位,历史建构的新视野就此打开。一个完整的时代图景袒露在历史的天幕后。在这个众生喧哗的历史剧场里,再也无人缺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