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真性情的管理充满乐趣

2005-09-14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在当下的商业环境中,祭出“管理真性情”这面旗帜,无疑是个人职业生涯的冒险。因为你必须把自己赤裸裸地暴露在朋友、伙伴、对手、敌人面前,处在一种“不设防”状态。你的任何一个缺点和劣势一旦被捕捉到,就会成为你的“阿喀琉斯之踵”,被你的敌人、对手、上司、下属利用,陷你于万劫不复的“滑铁卢”。

机械工业出版社定价:28.00元
因此,“真性情”才成为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就像“诚信”一样难觅难求。也因此,“真性情”才显示出它与众不同的结实和力量,成为管理的“阿基米德支点”。掌控并利用好这个支点,你就会和作者有同样的发现:管理充满乐趣。

王宪平认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应该是“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做一个源自生活、悟自实践、发自心灵、学自他人的性情中人。”这或许是他的自况,或许是他的努力目标。

王宪平诚实地介绍自己是大专学历,没有受过系统的科班教育,没能一字一句地把一本管理教科书从头至尾读完;坦承自己干过三家严重亏损的国有企业,“前两家干得很不错,后一家干砸了”;承认曾经出于一种“本能的不信任感”突查夜班工人的劳动纪律;承认曾经对员工大发雷霆,然后内疚难堪,彻夜无眠,真诚道歉并承诺再也不对员工发火。

王宪平还得意地介绍自己“做聪明的懒丈夫”的经验并从中感悟管理的“仙境”;从和儿子的三次谈话中总结出把握管理节奏的重要性和关键点;从“农夫”身上借鉴思考如何经营企业;从“从头管到脚”中领悟到应该只“管头管脚”;从“水至清则无鱼”中认识到“管理的境界不是完美,而是残缺中的和谐”。

这两个方面都是王宪平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前者需要勇气和自信,后者则体现出一种悟性和智慧。王宪平的自信来自于他17年的管理实践和历练。17年的酸甜苦辣让他体会到,管理“是实实在在、丰富多彩,惟有身体力行方可体验、感知和升华的实践”,“管理的生命在于它的实践性”。王宪平认的是“实理”――实在的道理,实践的道理。王宪平的智慧则体现在他非常看重感悟和灵性,认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怀着好奇、简单、执著、柔性的思维”,要时刻保持童心,甚至鼓吹“凭直觉办事”;认为应该把企业视为一个“活脱脱的生命体”,管理者应该顺应其“心跳的节奏、呼吸的韵律、血液的流动、思想的张扬”。

个人的率真性格和对实践的深刻体悟,构成了王宪平“管理真性情”的两大支撑底座。明白并推崇“管理真性情”的人很多,但是实际做到的却很少。王宪平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没有辜负上天的垂爱,在他所能掌控的空间里,毫无保留地挥洒他的真性情。

想像中的王宪平应该是一个有儒者之风的人。《管理真性情》这几十篇文章,体现了一个核心的观点,就是管理的“仁心仁术”。我只能从“巧言令色鲜于仁”这个否定的论述中体会什么是“仁”。朴实无华的叙述,信手拈来娓娓道来的故事,对常识中谬误和矛盾的轻易颠覆,对看似复杂问题一针见血般的简化,都使我感觉到“仁”的无处不在。最典型的例子是《沟通从心开始》这一篇,为了处理两个部门经理之间的矛盾和分歧,王宪平居然设计了一次特殊聚会形式的培训,在不动声色中把要解决的问题“嵌”入培训中,结果是“震撼内心,真情流露”,矛盾和分歧冰消雪融,真性情的文字是可以“度人”的,这些文章不仅仅是管理理念的宣导,还有操作层面的工具传授。以我自己为例,这本书的部分文字在《经理人》上刊载的时候,我有幸先睹为快。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理念是:管理要“不分是非”,那个“捡纸团”的故事至今历历在目,我也在管理中尝试“不分是非”,我体验到了管理的乐趣,这种乐趣不仅在于我的管理效果,更在于被管理者传达给我的正面反馈。

《管理真性情》的独特价值在于,这是在国有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打拼多年的一位总经理自己写的原汁原味的管理文章。这里面有将世界先进的管理理念成功运用于中国企业的实践;也有对中国特色管理实践的探索与总结。也许不久的将来,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会诞生既不同于西方又不同于传统的、很难界定和描述的、甚至是“非驴非马”的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而王宪平对自己管理实践的总结和思考,无疑是这个正在萌芽的新事物里面的一部分。

但就个体而言,真性情只属于自己,真性情的管理也是如此。恰恰是这种个体性,才是真性情的管理的真正价值所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