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作家“触电”:跨界已成寻常事

2005-09-14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万方  刘震云

 阿城 刘恒

 周梅森 朱文 

文学与影视,都是艺术创作,但一个用文字传情,一个用影像讲故事,从表现形式上,是完全不同的领域。近年来,作家跟影视结缘屡见不鲜,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刘恒任总导演的电视连续剧《少年天子》叫好又叫座;刘震云不但是《手机》等热门影片的编剧,还曾在贺岁片《甲方乙方》中露了一脸;新锐作家朱文首次执导的电影《海鲜》便获第5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前不久刚刚开幕的威尼斯电影节上,作家阿城担任竞赛单元的评委……这些意味着作家“触电”的程度不再蜻蜓点水般一闪而过,从编剧开始“触电”的作家,现在纷纷抛却玩票的成分,对影视的“掺和”日渐深入。

刘毅然:用摄像机写作

记者拨通刘毅然手机的时候,他正在青海玉树的雪山里拍一部关于藏族情歌的电视专题片,信号时断时续。采访推迟到当天晚上他回到住处之后。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刘毅然以《油麻菜籽》、《摇滚青年》等小说深得文学评论界褒奖,赢得大批读者的喜爱。十年来,作家刘毅然似乎已从人们视野中消失,导演刘毅然却一部又一部推出影视作品。谈到自己步入影视圈的起因,刘毅然告诉记者:“当年跟随田壮壮导演拍摄《摇滚青年》(刘任编剧),记得在拍某一场戏的时候,找来了几百个孩子,在故宫午门前载歌载舞,当时的场面我至今记忆犹新,让我感到拍电影的快乐,那种感觉是写作所无法体会的。”

1994年是茅盾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刘毅然和作家余华等人希望为此做些事情,想拍一部电视剧来纪念茅盾。“后来,余华他们半开玩笑地鼓励我来执导这部电视剧,我说可以试试。当时我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教书,主要教授文学写作和电影写作,看了很多电影,读了很多剧本。特别喜欢法国几位作家出身的编剧导演,罗伯 格里耶啊、杜拉斯啊,他们的文学成就也很大。那时我觉得作家放下笔去拍电影,是挺刺激的一件事,就执导了《霜叶红于二月花》,播出以后反响还不错。”刘毅然这样回忆他的第一次导演经历。接下来他一发而不可收,从1994年底执导《霜叶红于二月花》到现在,改编并拍摄了八部文学名著。

并非科班出身的刘毅然在影视技术的运用上是否有障碍呢?他表示:“我当导演,技术上没什么障碍。掌握影视技术并不太困难,我执导的片子,除了编剧,连后期制作、剪接、配乐我都时常自己做,所以整部片子完全是我想表达的欲望和想象。在技术上,或许我有些地方做不到位,但那些都是常规的,我自己的做法完全是个性化的。当初当导演,也是想尝试一下用摄像机来写作。当我把一个一个拍摄完的镜头接起来的时候,觉得很快乐。”

整日里跟镜头、剧本打交道的刘毅然,对文学依然不能忘情:“今天的文学比较媚俗,太过商业化,真正打动人的纯文学作品太少。”他觉得当年读研究生时和自己同一间宿舍的余华是这一代作家中状态最好的,他也想过一边写作一边拍电视,后来发现担任导演之后,完全没有写作的时间了。“没能像余华一样坚持,很惭愧。我想过再拍几年,重新拿起笔写小说。这两年我的时间已经排满,不太可能动笔写小说。希望自己能多一些积累,要是再写,不能写《摇滚青年》那样的小说,要更厚重、更纯粹。虽然拍了十年电视剧,我还未觉得厌倦,正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

面对越来越多作家“触电”,刘毅然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影视和文学是分不开的,文学作品本身已经包涵了很多影视元素,作家参与到影视领域,对自己是一种提高。我看了刘恒拍的《少年天子》,觉得非常好。明年我要拍一部电影,是一个独特的题材,已经筹备了好几年,我会参与剧本部分,但主要还是担任导演。”

万方:写作之重无可替代

这两年频频在《空镜子》等热播电视剧“编剧”一栏出现的作家万方,最初从文学创作进入到影视编剧,是很自然的。她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登文坛的时候就尝试写电影剧本,1986年同父亲曹禺合作改编电影《日出》。

万方这样评价自己写小说和电视剧本的状态:“我最早是写小说的,小说是一个创作者最发自内心的表达,是最自由的,拿起笔就可以写。后来逐渐开始写电视剧,坦率地说,写电视剧带给我的经济利益,是当时写小说不能比拟的,我想这是我最初写电视剧的实事求是的动力。我虽然写了一些电视剧,但想写小说的创作欲望始终很强烈。一个写作者,总是有心底想要表达的东西,我始终没有放弃写作。”

《空镜子》可看作万方电视剧创作的一个转折,这部作品播出之后很受欢迎。在万方的印象中,认为电视剧创作是一种商业行为,完全受市场的制约,投资方会左右作者的创作。《空镜子》是万方根据自己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创作中有了自己的主动性和创作激情,该剧获得成功之后,她觉得观众还是能够接受编剧发自内心所要表达的东西的。

看到刘恒、刘毅然、朱文等作家不仅从事影视编剧,还当了导演,万方认为自己不会有这样的选择:“这或许有性别差异。男人对事物的兴趣比较多元化,对各种事物都感兴趣。我习惯于独自工作的状态,而导演是要有群体意识的,所以我想我不会当导演的。”

现在手头忙着写电视剧,万方对这种状态并不满意:“虽然写电视剧也是一种创作,也可以把你想法融到故事里,但电视剧毕竟还是商业产品,一个作家如果总在忙于创作电视剧,这种状态肯定是不对的。我希望把手头两部电视剧写完之后,就好好写小说,我的心里其实始终在酝酿小说的写作。在我心中小说的位置还是要更重要些。”

周梅森:写作拍片两不误

周梅森最早跟影视有联系,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他的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真正直接参与到影视创作是在1997年,为根据自己的小说《人间正道》改编的电视剧写剧本。当时他对影视的兴趣并不大,是中央电视台来找上门来的,很偶然就“触电”了。

从1997年到现在,周梅森的《天下财富》、《中国制造》、《我主沉浮》等现实题材长篇小说接连推出,据此改编的影视作品也陆续拍摄、播出,那么今天周梅森的生活重心还是文学吗?他说:“不可否认,目前我的生活重心还是和文学有所偏离的。虽然我对自己的定位还是一位小说作家,电视剧永远是小说诞生以后的递延产品。但实际上影视剧的受众无疑要比小说的读者广泛,往往这种递延产品就其影响来说大有超过文学作品的趋势。”

自我定位还是作家的周梅森,力求写好每一部小说,但也不愿错过现在这么繁荣的电视剧市场。从当初卖自己小说作品版权,到后来担任编剧,直到之后做了电视剧的制片人,现在还参与投资,他对影视行业的介入无疑要比那些只担任编剧的作家要深,对他来说,这是把他的文学作品从笔下延伸到电视荧屏上,对此周梅森形象地比喻:“这个过程,好比我种了麦子,然后再把麦子磨成面粉,后来再做成面包,这是一个产业链。影视创作和文学写作对我来说是相辅相成的,是良性互动。影视剧的播出使很多观众看了剧还要找我的小说来读,小说热卖,读者也会因此去看据此改编的电视剧。从市场效果来看,现在我的小说常常可以发行十几、几十万册,这个数字在电视剧《人间正道》播出之前是无法想象的。”

周梅森认为,只要市场需要、观众需要,作家“触电”是有益的,这么多作家进入到电视剧的创作中,对于中国电视剧文化水准的提升也有促进作用。谈到为什么在编剧之后,担任制片人甚至参与电视剧的投资,周梅森解释道:“拍电视剧市场风险很大,我之所以乐此不疲是因为在电视剧的创作过程中,承担市场风险的不是编剧而是投资人,我既要忠实于自己的作品,又要能承担风险,只有自己编剧自己担任制片人。制片人负责电视剧的投资、生产和经营,相当于企业的厂长,编剧是工程师。作为制片人,我要更多考虑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在电视剧制作过程中,有些不该拍的就不能拍,不能仅仅从艺术角度出发,要考虑市场。”

去年出版了三步曲首部《我主沉浮》,担任制片人的同名电视连续剧已经开播,前不久周梅森又出版了三步曲的第二部《我本英雄》,同名电视连续剧目前正酝酿投拍,年内可望开机。当他写作的时候,他的电视剧主创人员休息充电,等到电视剧开拍,周梅森就只负责安排生产计划,了解他们的拍摄进度,看看样片,其他时间则构思并创作下一部小说,这样双方都不累。从写作到拍电视剧,周梅森正进入一个良性循环阶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