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拓展日本侵华史研究的新领域

2005-09-2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是一个历史问题,然而作为历史研究,却又是一个新课题。1927年,《现代评论》杂志第五卷第106号发表了署名“执无”的文章《日本的文化侵略》,第一次明确提出“日本的文化侵略”。时隔四分之三个世纪之后,长期从事中日文学、中日关系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王向远教授再次对日本的文化

侵略做出系统的研究与论述。今年6月,他的《日本右翼言论批判》《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笔部队”和侵华战争》与辽宁省日本殖民地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齐红深的《日本对华教育侵略》组合为“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研究丛书”,由解放军(昆仑)出版社出版。

对于侵略者的屠杀行径,无论怎样的愤怒谴责和正义声讨,都十分必须。纪念不仅是为了前人,更是为了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作为2005年国家重点图书的“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研究丛书”正是本着这个目的而策划。丛书编辑张良村在谈到为什么选择文化视角时表示,这套4年前就开始策划的丛书,之所以选择文化视角有两种考虑:第一,文化虽然不是武力行为,却是武力行为背后的根源和依据。武器较量的背后实际上是两个民族素质的较量、文化的较量、凝聚力的较量,战争的胜负早在战争爆发之前就已经注定了,战争只是把结果呈现出来。日本对我国的侵略是全方位、多层面的。正如日本的许多侵华“理论家”所炫耀的,那不仅是一场军事的战争,更是一场持久的“文化战”、“思想战”。前者靠刺刀枪炮就能办到,后者却需要“文化”这把软刀。日本对华文化政策是日本试图长期征服中国而采取的长远战略。“文化侵略”作为侵略的另外一种方式和途径,实际上也是200年来日本一贯奉行的“国策”:它不仅与军事侵略、经济掠夺相始终贯穿整个侵华战争,而且比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还“久远”,早在200年前文化战就开始了,而且战后至今仍然在持续中。第二,研究日本对中国的各种文化战,有利于做好新军事革命的准备。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文化心理战思想宣传战在新军事革命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军队龙头出版社如果不从各个角度予以总结探讨,那就是失职。

丛书试图避开屠杀和抗议,从深层文化视角,透视并反思日本侵华战争,史论结合地、理性地研究日本人对中国的各种文化侵略行为背后的根源。王向远告诉记者,他在研究日本侵华文学的同时,开始调查半个多世纪来日本侵华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发现已有的关于日本侵华史的各种专著和各种资料集几乎全都是以军事侵略与经济掠夺为中心的。而关于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却没有专门、系统的研究著作。于是在《“笔部队”和侵华战争》刚出版不久,王向远决定将研究由文学领域进一步扩大到文化领域,写一本名为《日本对华文化侵略》的专著,后来这个课题被列入北京市“十五”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中。在《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一书中,王向远对“文化侵略”这一关键词做了科学而又准确的界定。他指出:“当‘文化’被用来为武力侵略服务的时候――包括事先制造侵略他国的思想舆论,对将来武力侵略他国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进行种种学术意味的设想、研究和论证;或在战争中为侵略进行宣传、辩护;或在占领他国的条件下,以奴役被侵略国的人民为目的,蓄意歧视、污蔑、毁损、破坏、掠夺对象国的文化,并将自国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化设施和语言文学等强加于对象国,――这些‘文化’的行为都构成‘文化侵略。’”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显然具备了这些特征。

文化不是武力行为,但文化却是武力行为背后的根源和依据,是制定军事策略的依据。在对日本对华文化侵略进行研究考察时,王向远发现并总结出了一个规律性的现象,即:日本对华侵略的思想、方策的设计者,基本上都不是在朝的政府官员,而是在野的民间学者、文化人。例如,最早的表达侵华意念的近松门左卫门是个下层武士和作家;最早的侵华方案的设计者佐藤信渊曾行过医,当过私塾先生,后来潜心著书立说,是一个写了300本书的著名学者;吉田松阴只以开私塾为生,极力煽动“日清战争”的福泽谕吉也是一辈子都没有进政府做官,以开办私塾和办报为业;一生甘为御用学者的德富苏峰,一辈子只以一个学者文人的身份从事活动。而且,这些对日本国民的侵华舆论及日本政府的侵华“国策”有着重大影响的民间学者和文化人,大部分在当时似乎并不被看重。甚至如桥本左内、北一辉等人还因为参与政治活动被政府处决。然而这些民间的学者文化人,在日本对华侵略中,却扮演了特殊的重要角色,他们构成日本对华文化侵略的主体成分。日本侵华,并非日本天皇或哪个统治者一时头脑发热的冲动,而是一个长期的全社会的酝酿和形成过程,这个过程的始作俑者是文化人,推动者也是文化人。王向远说:“之所以在‘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的正标题下,又加了‘学者、文化人的侵华战争’这样一个副标题,用意就在于强调对华文化侵略的主体构成。通过研究,希望提醒读者注意,民间的、在野的学者、文化人对日本侵华战争负有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关键的责任。而且,在战后半个多世纪中,日本学者文化人又成为日本人战争的反思的主体阶层。”

《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既是丛书的总纲又是对1945年前日本对华文化侵略历史和各个领域的综合研究,《“笔部队”和侵华战争》侧重对日本侵华期间的侵华文学进行剖析和批判,《日本右翼言论批判》是对“二战”后日本右翼言论(实乃日本对华文化侵略在当代的变种)的系统剖析批判,三书在时间和内容上相互衔接,构成了完整的日本对华文化侵略史“三部曲”。其中《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的专著,军事科学院专家刘廷华认为是填补空白、开拓领域之作,是“对日本侵华战争研究的拓展和深化”。《“笔部队”和侵华战争》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日本侵华文学史专著,军事科学院贺新城研究员评价是“近年来少见的学术力著”,认为该书从文化文学角度研究日本侵华史,“不仅填补了这一空白,而且将日本侵华问题的研究推向了更深更广的领域,在抗战60周年之际出版,具有独特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日本右翼言论批判》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批判日本右翼言论、对右翼分子的文化挑衅进行回应的专著,军事科学院袁杨研究员高度评价该书,认为该书对中日关系的发展将产生积极促进作用:“不仅具有正视听、明事实的重要学术价值,同时也将会促动我国学术界加强对日本右翼学者反动观点的进一步剖析与研究,并使之毒化中日关系发展的负面效应减至最小。”

丛书中的另外一本《日本对华教育侵略》,“实际上是一部较为系统的日本侵华教育史,是一部揭露日本殖民教育和奴化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科书”(军事科学院军史研究员岳思平)。作者齐红深是辽宁省教育史志办公室主任、日本殖民地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本书主要内容是日本侵华教育历史纪实,另外附录了大量的日本侵华教育亲历者的见证和口述。日本对中华垂涎已久,为达到长久地占领中国的目的,一方面试图依靠血腥屠杀、残酷武力来征服和震撼中华民族的灵魂,另方面又攻心为上,利用各种形式的奴化教育,培养服从于日本侵略、殖民统治的顺民和为其掠夺我国资源服务的劳动力,用效忠于至高无上的日本天皇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军国主义文化取代中华文化,试图彻底摧垮中华民族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逐渐培养起日本民族的“皇国观念”,达到彻底灭我国家、灭我民族、灭我文化,使中国永远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的目的。日本对华教育侵略(包含语言文字侵略)是日本对中国文化侵略的最核心领域,不但历史久远,而且流毒甚广,书中采写的见证人回忆说,他们当初竟然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中国人。

据了解,4本书都是有关专家承担的国家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都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得到了国内专家和有识之士的欣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