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编辑荐书

2005-09-28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爱因斯坦恩怨史:德国科学的兴衰》,(美)弗里茨・斯特恩著,方在庆、文亚等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26.50元

斯特恩认为,在近现代西方世界的历史上,总是有一个强国――相继为西班牙、法国、荷兰、英国――它们一个个都是将物质上的实力和文化上的优秀结合起来的

国家。19世纪初期,德国正是这样一个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它的科学在很多方面都是领先的,这为其长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将是一个“德国世纪”吗?历史给出了否定的回答。经历了一战、二战特别是文化和科学上的自我放逐之后,德国最终与西方世界的主导权失之交臂(我们知道,二战之后,美国就将西方世界的荣耀集于一身了,而这种状况持续至今)。

本书探讨了20世纪初德国科学的辉煌及随后迅速的衰落,描述了许多著名科学家(如埃尔利希、普朗克、爱因斯坦、哈伯)与德国政治之间纠缠不清的一生。在第三章,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爱因斯坦与哈伯这两位不同类型的犹太天才在急剧变化的德国世界中的命运。哈伯在化学的多个方面有突出成就,因发明合成氨的一种方法而获得1918年诺贝尔奖,他热爱德国,一战中为德国的炸药、化肥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甚至积极研制毒气,并指挥了世界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毒气战(因此而备受谴责)。然而,当希特勒1933年上台之后,哈伯还是迅速被他的祖国所抛弃,最后在身心疲惫中凄凉去世。爱因斯坦则从来不是狂热的“爱国者”,甚至很早就对德国文化中的某些方面充满疑虑,他主张欧洲和平,反对战争,对社会主义抱有好感,当希特勒上台之后,他迅速做出反应,发誓不再回到一个缺乏宽容的国家,他留在了美国。后来的历史证明了,爱因斯坦的判断是正确的。

《夏娃的七个女儿――追寻人类遗传先祖的科学故事》,(英)布莱恩・赛克斯著,金力等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32.00元

1994年,牛津大学遗传学家赛克斯应邀参加了在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发现的“冰人”――碳同位素年代测定表明这是5000年前的人类――的研究工作。赛克斯从“冰人”身上成功地获得了其DNA,令人惊讶的是,赛克斯还宣称一位生活在英国的妇女玛丽・莫斯里是“冰人”的后代。赛克斯的研究依据的是所谓的“线粒体DNA”,它们可以通过母系一代代流传下去而不被混杂。后来几年,他用同样的方法进行了“切达人”、俄国皇室成员遗骸等考古研究,每次的研究成果都令世界为之轰动。赛克斯的研究证明了,太平洋上库克群岛原住民的祖先来自亚洲,而不是以前大多数人类学家所认为的美洲。最离奇的是,通过对数千例DNA检测的分析,赛克斯推断出,欧洲人的先祖可追溯到7个女人,赛克斯称她们为“夏娃的七个女儿”,他为她们分别取了名字,并描述了他们生活的地域、年代、体质特征、生存状态等等。赛克斯高超的写作技巧令人叹服,他使这本科普书读起来倒更像是房龙的《人类的故事》那样的著作。

《敬畏自然》,苏贤贵、田松、刘兵、刘华杰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19.00元

去年底发生的印度洋海啸不期然在国内引发了一场大讨论,论题是“人类是否需要敬畏大自然?”。主张“敬畏自然”的一方中有一股重要力量是被媒体称作“科学文化人”的一群学者。在这场争论过去不久之后,这一群体的代表性人物苏贤贵、田松、刘兵、刘华杰等合作推出了这本书。这本书以对话的形式展开,从生态伦理学、科学哲学、宗教研究、性别研究等角度论证了“敬畏自然”的主张,特别是集中批评了唯科学主义对待自然的态度,强调科技应以人为本,科技的发展和应用需要受到理性的约束;反对先破坏后保护的发展观,认为人类不能盲目自大,应尊重自然,应将人类道德关怀的范围扩大至人类之外的存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