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情知宦后诗怀减俗吏偏思诵雅音

2005-09-28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用思索驱散阴霾

知悉散文创作甘苦的人,一定会深深感到,想要写成一篇被多数读者认可的佳作,真是谈何容易。即使是思想和艺术修养都很成熟的作者,只要下笔时稍不认真,就会流于低浅与无味

充闾的散文创作,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高度统一的此种情况,既显示了他高超的水准,又说明了他勤奋与严肃的追求。从如何提高当前散文创作的水准这一视角而言,实在是值得很好研究和总结的。所谓散文佳作,总得透过栩栩如生的形象,文采斐然的语言,尽可能地去打动读者,震荡他们的心灵。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不懈地致力于锤炼和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作家的知识渊博到什么程度,思考深入到什么程度,感情宣泄达到什么程度,语言与掌握艺术技巧的功力成熟到什么程度,从根本上决定了作品达到怎样的思想和艺术高度。

每当阅读充闾的散文时,常会对其中诸多美妙之处击节赞叹起来。在这样的时刻,从理智上的逻辑推理而言,当然可以举出以上的理由,阐述他种种出色的成就。然而他究竟为什么能够闪烁着如此特异的个性?就很难充分与生动地加以演绎了。想运用理论语言顺畅地表达出来,确乎是一个难题。散文创作必然会牵涉到,如何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文化、道德情操和善于进行审美的素质,这就有必要致力于研究散文创作中间若干规律性的问题。

记得在2002年举办的“中国散文论坛”上,充闾曾经作过一次名为《渴望超越》的讲演,他诚挚、谦逊地诉说着,散文创作应该如何深切地关怀人类的命运。在场馆里的大学生,聆听着他意蕴深远而又洋溢着现代观念的讲演。这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和难忘的印象。

从讨论充闾的作品,想到21世纪的散文创作,这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如果这个领域中所有的参预者,都能够像他这样诚挚、勤奋和谦逊地致力于提高自己,超越自己,时刻都思索着历史与未来,思索着人类如何消除自己阴霾的浓雾,那么整个散文创作的前景,肯定是非常绚丽和高旷的。

林非(中国散文学会会长、著名散文作家)

为书香社会奠基

作为一个职业出版人,我们被大众关注的是做什么事,应该选什么样的作者,出什么样的作品?做一个编辑要学会“附庸风雅”,这样一来你的心态才能摆正,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才有深度。编辑还要学会“以假乱真”。以假乱真这个“假”是什么假?不是作假,偷偷把别人的东西剽窃过来。它是假学者之名,行编者之实!编辑和学者的交流另外一点就是“中饱私囊”,所谓中饱私囊就是多看书多了解学者,这样从深度上才能出好的作品,这样才能给优秀的学者提供最好的服务。

实际上王充闾的散文是一个品牌、一个信号,是为建立一个书香的社会而奠基,书香社会是很实在的东西,我认为充闾的作品是标志性的,是我们书香社会理念的一个重要元素,就是要告诉学者我们要做这种东西,也是我们向更多的优秀作者呼唤的。

俞晓群(辽宁出版集团副总经理)

  士与仕相得益彰

王充闾是当代散文大家,他不事张扬,是时间把他托出了水面。尽管有人用“南余北王”来赞美王充闾,但余可以被明星化,王却不会被明星化。另外,王充闾也是一位官员,谈论王充闾散文不能回避他的官员身份。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特点就是文与官的结合,这就是士与仕合为一体,文与史合为一体。在这种文化传统氛围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就具备特别强烈的现实精神、社会使命感和忧患意识。

王充闾曾经得出一个“文化赋值”的概念,他指的是赋予某一事物以文化价值,以提高它的知名度、生命力、竞争力和影响力。我觉得可以把“文化赋值”这个概念扩展开来,其实对于任何一种特定社会身份的人来讲,也存在一个文化赋值的问题。王充闾通过自己的文学写作,不断地丰厚了自己的文化赋值,因此他也就成为一名优秀的官员。在王充闾的散文中包含着两种情怀,一种是人文情怀,一种是政治情怀,二者相得益彰。王充闾倾情于历史文化散文,这本身就看出他的一种远大的政治情怀,关注历史,也就是关注现实政治,关注社稷兴亡、民族命运。王充闾的散文有着强烈的现实精神,充溢着浓烈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王充闾看上去走的是传统文人的路子,传统文人的路子就是士与仕相结合。他受到文化传统的熏陶,也乐于向先贤们看齐,所以他写诗道:“情知宦后诗怀减,俗吏偏思诵雅音。”

但是,这样来谈王充闾是不够的,因为王充闾是一名现代知识分子,他的散文体现出鲜明的现代性和现代意识。所以,他对历史的反思和借鉴,并不像传统观念拘谨下旧文人那样总是陷在循环论的历史框架内不能自拔。王充闾的写作其实可以看作是一位身处政界的现代知识分子如何在当代中国处理和化解这种张力的。

王充闾散文中的政治情怀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一份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过去对其重视不够。这种政治情怀是一种重要的人文精神,在王充闾的散文中能够读到这些内容。

贺绍俊(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副所长、著名文学评论家)

内在超越之路

王充闾从事散文创作已有20多年,个人散文集也已出版二十余本。从山水游记到历史文化散文,再到近年来对人性、人生和人类精神家园问题的深入探讨,王充闾的写作没有停留在一个固定的方位上,他始终在行走,在探寻,在自觉的超越中呈现新的气象。

如何才能超越外在的喧闹,不为世俗的种种名利诱惑所裹挟,保持一份心灵的天地?王充闾深感到这种超越的难度:“我也同样生活在滚滚红尘里,经受着各种各样的心灵羁绊,政治意识形态方面的束缚,市场、金钱方面的物质诱惑,都曾摆在眼前,而且,仕途经历又使我比一般作家多上一层心灵的障壁。”但“我觉得,人生总有一些自性的、超乎现实生活之上的东西需要守住,这样,人的精神才有引领,才能在纷繁万变的环境中保持相对独立的内在品格,在世俗的包围中葆有一片心灵的净土。”(《渴望超越》)

1980年代,王充闾的创作多为游记散文。和同时代的作家作品相比较,王充闾的这类游记散文以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力见长。进入1990年代以来,王充闾不再满足于仅以清新的笔调,表现生活中自然中的美和诗意,登攀的热情和思索的创化扩展了他心灵的维度。他开始走向文化散文的创作。他的着眼点在于从当下出发,重新开掘传统中蕴含的历史深意和哲理意味。

王充闾有目的地走向那些曾经有辉煌的古代文明、但最终被时间湮没,而今早已不复存在的历史名都,在那里打捞那些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的东西。对于历史名都的关注,使作家获得更大的思索空间。从中打捞出超越生命长度的感慨:永恒与有限、存在与虚无、成功与幻灭、苦难与辉煌……正是这些历史的悖论赋予废墟文化以特殊的意义。

如果说,在1990年代,王充闾的历史文化散文创作只是近十位同类写作的作家中极有特色的一位的话,那么,在世纪之交,当历史文化散文的创作处于停滞不前甚至式微的状态时,王充闾的创作无疑给这种文体注入了一些新的活力。

近年来,王充闾最突出的超越,就表现在力矫自己乃至当前文化散文创作中普遍存在的作家精神主体参与不足的问题,由自我放逐到主体凸显;立足于生命本体,注重自由心性的抒发,在对历史的述说、对古人的灵魂叩问中,解析文化悖论,寻找人性的出口,抵达心灵深处,深入思考一些带有明确精神指向的问题。这样,就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精神视界和心灵空间,进入到更深层次的思考。也为历史文化散文的发展展示了一片新的天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发表的《用破一生心》,对曾国藩这样一个一向存在着巨大争议的人物,作品未做简单的善恶、是非判断,而是深入到人性的层面深入解读。在曾国藩身上,智慧、经验、知识、修养,可说应有尽有;惟一缺乏的是本色,天真。这是一种人性的扭曲,绝无丝毫乐趣可言。对曾国藩的深入剖析实际上是切入了一个被仕途扭曲变形的知识分子的内在本质,写透了这个人物,从这个道德典范身上我们看到中国古代在仕途上心灵萎缩,临深履薄的奴性知识分子的缩影,并能感受到这种人生悲剧在现实生活中也并没有绝迹。

对古代知识分子历史命运的探索,无疑是王充闾散文中最具特色和深度的部分,也是他自我超越后达到的新的境界,正是在这里,作者与历史与当下构成了立体的对话关系,表现出新的气象。

李晓虹(中国散文学会副秘书长、文学评论家)

创新体现人生境界

我很欣赏海明威的一句话:“对于一个真正作家来说,每一本书都应该成为他继续探索那些尚未到达的领域的一个新起点。”这种不断地挑战自我、自觉创新、力戒重复自己的创作追求,不能简单地看作是一种写作态度,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作家的人生境界。现代人浮躁、焦灼,越来越多作家向商业功利和市场效应靠拢,而不再把文学创作当作精神的必需和生命存在方式。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坚守创作的严肃性、神圣性,弘扬精品意识,通过灵魂净化的支撑,生命体验、生命激情的滋润,剖析现实、审视历史、观照未来,关注人生、人性、人的生存状态、人的命运和生命价值,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人生境界。尽管这个标准很高,但我以为,作为一个作家还是应该恪守不渝,躬行实践的。

我们这代人过去耽误的实在是太多了,而今,迫切的奋进愿望与“年岁之不我与”形成强烈反差,不免时时为之焦虑。当然,年龄大了也具有一定的优势,阅世愈深,生活积累愈丰富,人生感悟和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总会相对地深刻一些,独立思考的历史根据也比较充分。由于多了一层比较和体验,看问题也会相对准确一些。记得张岱年先生说过,过去我们对于古人身处乱世的心迹,容易求全责备,而自己一旦真切经历文革时的情景,深感难为言矣。这番“过来人语”使我在写作历史题材的散文时受到直接的教益。

王充闾(著名散文作家、鲁迅文学奖及冰心散文奖获得者) ;

好散文要传之四海

出版人要真正给读者以文学欣赏和享受,要具有可读性。但现实情况是,可以找到高深的思想,却很难找到一种好的传达形式。这方面充闾做的非常好,他的散文,思想性和表达形式都能引人入胜,从国内图书市场的需要来看,我们需要多些这样的作品。

我发现最近出版界出现了新景象,很值得注意。我们引进的东西多了,相对来说输出的东西少了。我们应该把中国高尚文化用适当形式输出,这是个艰巨的任务。语言障碍自不必说,好作品很难找。我觉得王充闾作品应该让海外也能欣赏到。

沈昌文(三联书店原总经理兼《读书》杂志主编)

  散文复兴的代表

王充闾的散文可概括到很多类型里面,比如“官员写作”,文化散文、学者散文等。在今天,越是古老的文体越是寂寞,越是边缘化,但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散文确实有了一个短暂的复兴时期,一直到今天仍然处在复兴时期过程当中。充闾就是在散文复兴潮流中取得了突出成就的一个作家。

值得注意的是,充闾是一个敢于不断探索,敢于自我超越的作家。充闾既是有很好国学修养的学者,同时也是经过现代文化洗礼的一个现代知识分子。随着充闾内心的情怀、兴趣和追求不断清晰地呈现出来,他整个创作状态越来越开放和自由。多样的题材既是对书写对象的选择,同时也隐含了他的一种文化认同。

王充闾对高贵文化更倾心和意属。他写李清照和勃郎特姐妹时所倾注的情感,真是感人至深。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充闾的散文是越写越好,比如最近一段时期写的历史散文,不仅有力量,而且充满文学性。写曾国藩、李鸿章这样的人物是非常难把握的,如何去评价他们,史学家有史学家的看法,社会学家有社会学家的看法,政治家有政治家的看法,但是文学家对这些人物的看法需要通过文学性的表达把它呈现出来,就是既要看到这些人物在历史进程当中的作用,同时要有一种悲悯心态去理解,在极端化的历史情境里,每一个人都有多种可能性。所以对历史人物的书写,能够站在历史规定的情境中去理解,要远比按照理想要求人物困难得多。他能把这些历史人物写得那样生动和耐人寻味。这种理性的和想象的工力,不是谁都能获得的。

孟繁华(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著名文学评论家)

与历史文化彼此对照

读王充闾的作品,我感到有一种很大的力量,或者说有很强的独特性。

王充闾的散文特点,是在思考人的生存困境的问题,就是人的复杂性。王充闾不管是写曾国藩,还是写李鸿章,都是在考虑人的复杂性,人的生存困境,人的生存困境最大的问题就是人的本性跟文化制度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是永远存在的。

过去关注他的散文,像《文明的征服》、《寂寞濠梁》,最近又看了《西厢里的房客》,我觉得都很有意思,和历史文化主题形成了一种对照关系。读王充闾散文最大的收获就是对人的复杂性的思考,不管这个人做官做到什么级别,把他放到一个环境里面,他会有什么样的反映,我觉得这是他对当代散文一个很大的贡献。

祝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签约作家)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