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佚文遗作双问世再度惹眼张爱玲

2005-10-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10年前的9月8日,张爱玲在美国辞世,此后,“张爱玲热”逐渐从学术界蔓延到普通读者。在海内外学者的努力下,张爱玲的很多散佚作品不断被发掘整理,无论是去年问世的《同学少年都不贱》还是刚刚出版的《沉香》,都得益于此。

2005年9月中旬,“张爱玲与本土文化――张爱玲逝世十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会议力

倡对张爱玲取“平视”的态度,还原一个真实的“文学张爱玲”。据悉,这是内地首次举行张爱玲研讨会。而今年12月,上海还将召开“张爱玲与上海”学术研讨会。

《沉香》的出版是天津人民出版社继2004年推出张爱玲遗作《同学少年都不贱》之后,和皇冠文化出版公司二度合作,伴随着新书的发布,张爱玲手稿、私物照片展也在北京三联韬奋图书中心开展。这本新书首次收入了张爱玲生前私人物品的照片,这些私人物品是当年张爱玲过世后,由遗嘱执行人林式同运至香港交给张爱玲遗产的继承人宋淇夫妇,经宋淇夫妇整理后,再转交皇冠保存,其中有服饰、鞋子、眼镜、手表、笔、化妆品等。据该书主编、华东师范大学陈子善教授介绍,《沉香》中收入的剧本《一曲难忘》是香港科技大学的郑树森教授根据油印本整理而成,因为原稿的模糊,书中也留下了些许存疑文字。根据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伊凡生命中的一天》改编的广播剧能够留存至今,则完全由于著名翻译家乔志高(高克毅)先生的悉心保存。而《不了情》再度面世也许要归结于机缘巧合。这个连张爱玲自己都痛惜已经散佚的电影,被陈子善教授在VCD中发现。可以说,众多学人披沙拣金般的努力促成了《沉香》的出版幸事。

华侨出版社社长金宏达在张爱玲研究方面颇有见地。谈起张爱玲热,他说,张爱玲从中学时代试笔写作至谢世,历经60余年,留下的作品主要有:中短篇小说27篇,长篇小说4部,各种剧作15部(含散佚作品),散文78篇,学术论著1部,译作4部,其它散佚长篇作品5部,字数总量大约在300万左右。以上的统计,就目前所见张爱玲作品而言,虽未达到百分之百,也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金宏达认为,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中,这个数量不小,说她是个“重量级”作家,也含有这个意思在内。台湾皇冠出版社为她所出的全集就有14册,散佚的作品还不在其内。金宏达指出,张爱玲在成名的道路上得到过一些人的扶助,但真正成就她在文学史上重要地位的,却是美国的夏志清。夏志清也因为撰写《中国现代小说史》,奠定了自己在西方汉学界的权威地位。张爱玲作品自有的特殊魅力,加以他人的推波助澜,一个“张迷”的读者群由是在海外形成。

同样,目前国内的各种文学史,几乎没有不讲述张爱玲的。较早出版的个人撰写的现代小说史著作――严家炎著《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将张爱玲归入“心理分析小说”一派,认为“到四十年代初出现张爱玲,则使心理分析小说达到一个小小的高峰”。另一部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从小说历史发展角度,将张爱玲作为新通俗小说的代表人物来看待。稍近,一部较有影响的文学史教材――由程光炜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则称张爱玲“在按常规似乎最不适宜文艺生长的‘低气压时代’,奇迹般地以其令人一新耳目的‘传奇’小说、‘流言’散文,成为上海沦陷区新起作家中最耀眼的一位,中国现代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这些文学史的评述虽然角度各有不同,却有一种共同的基本态度,即:对于一个具有开放眼光的新文学史家来说,对张爱玲视若无睹,或拒之于千里之外,显然是不可取的。但是,将她置于何种地位,却不能完全附和海外的评论,而应当在既有的文学史框架内,在肯定主流文学创作和思潮的前提下,给她一定的地位,着重从艺术上描述她。

陈子善教授近些年编辑出版过多种有关张爱玲的书,他说:“张爱玲逝世十周年,我又编了本《记忆张爱玲》,包括同时代人对她的回忆,研究者写的考证文章。”《记忆张爱玲》是海内外发表的关于张爱玲史料文章的选编。少量的是1995年以前发表但没引起关注的,更多是新的文章。陈子善认为,对张爱玲的研究,海外有比较好的研究成果。比如水晶的专著《张爱玲的小说艺术》,这本书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引进后,改为《替张爱玲补妆》出版,在国内读者中有一定影响。陈子善认为,研究张爱玲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比如对她的作品很有进一步系统梳理的必要,对她的散文研究明显不够的现状急待改善,张爱玲写了十多个电影,在现代作家中是写电影最多的作者之一,这也是尚待努力的研究方向。陈子善近期的研究计划有三,一是编张爱玲的作品,二是编研究张爱玲的文章,三是编回忆张爱玲的文章。另外还有延伸,即与张爱玲关系密切之人作品的搜集,比如林以亮(宋淇),他是张爱玲最信任的朋友,陈子善就编了林以亮的佚文集,还有胡兰成的《乱世文坛》。目前,陈子善正在埋头于张爱玲的研究资料,试图把半个世纪以来的张爱玲研究做一个梳理。另外还在编写一本《张爱玲书影》,介绍张爱玲各种著作的版本,收入书影并为每本书写一段文字。

陈子善承认当下存在对张爱玲的误读,他说,现在对张爱玲作品的评论,包括对她的介绍,很浮躁,而且大同小异。不过,这也正是推进张爱玲研究的动力之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