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看网络文学

2005-10-2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博客教育网页的群主清风先生给我出了一个题目,谈谈网络文学。这是一个不错的题目,值得探讨,什么是网络文学,网络文学将给中国的文学史带来哪些冲击和变革,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有位老师抱怨,网络文学给语言文学带来的冲击,说现在的学生已经不再区分“的、地、得”了。确实,网络文学对于传统文化

有着某种破坏力、冲击力,但是,就像任何新生的事物一样,它总是双刃的,它既是破坏的,又是建设的,既是毁灭的,又是再生的,生成的。需要辨证的、历史的来审视。

语言文学与传播语言文学的媒介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后者制约着、促进着前者。譬如我们经历过几个阶段:1、甲骨文时代,2、竹简丝帛时代,3、东汉以来的纸传播时代,4、北宋以来的活字印刷时代,5、刚刚兴起的网络时代。每次媒介的进步,也都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变革,反之,也可以说,每个时代的语言文字,也都受到当时文字传播媒介的约束。古汉语为何要特别精炼,要不同于口语,主要就是使用甲骨刻字,甲骨刻字,何其难也,竹简刻字,何其难也,丝帛书写,何其昂贵也,故其语言、文学,必须字斟句酌,字字千金,北宋以来,有了活字印刷作为语言文学的传播媒介,于是,文学方有白话小说的兴起,诗歌也写得更多,语言也更为通俗,近代文学的种种特征开始显现。

就说唐宋词吧,晚唐五代兴起的时候,词体基本上是宫廷应制、应歌的产物,于是,有了温飞卿代表的花间体,其华贵香软的风格,正是为了适应应制、应歌的文化需要;到了北宋中前期,士大夫歌宴文化盛行,士大夫之间以词体赠酬往来,于是,张先体、晏欧体的词风更多具有士大夫文化的气息,就连东坡体也是在这种应社体的氛围中产生的,只不过,东坡体有了从应体向非应体的突破。这些,都说明媒体传播以及文学受众的特质,制约和促进着文学的变革。

因此,现在的网络,也必将深刻地影响着文学的变革。

首先,网络的媒介传播速度快,势必引发网络文学的特质,将会是:写得快、传播得快,同时也消失得快。唐人作诗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之说,而现在的网络诗歌,常常会当场写就,不妨引述我在《木斋文学》网页上的一段回应文字:“清晨打开电脑,先看看自己的网页,拜读万露大作,欢快奚似!用大作诗语戏和一首,以博一灿。”“细雨留人本无心,碧草催客更殷勤。君看寒柳青青色,笑傲风沙写阳春。”万露原诗:由家返校途中有感而作:“无心细雨留人驻,碧草殷勤催客行。遥念黉园寒柳色,春阳送晚亦含情。”

万露原诗,不一定写在网络上,而是将平日所写的一首诗发在了网页上,也应该算是网络文学,而我的回应,则是即席在线上的回应,有点像是宋词中的应社体,即席唱和。从这个实例来看,网络激活了文学写作的天地,使文学写作的创作速度空前提高。

写作速度增快,写作数量增大。以我来说,以前写作一篇随笔,总要酝酿一下情绪,调整一下感觉,几天时间写完也就可以了,自从学生们给我办了一个《木斋文学》(muzhaiwenxue.bokee.com),小夹板就套上了,每天不写点东西,就觉得对不起读者,这就相当于过去办了一个刊物,总不能让白纸空着。这样一来,有了压力,倒也真是文思泉涌,汩汩而出,一时之间竟然觉得有写不完的话题,发不尽的文章,流不尽的绿水悠悠,倾不尽的伤感闲愁呀!随笔、诗歌都是随时写就,文不加点,随写随发,有点错字还可以发出后再改。

有时候,腾讯聊天也可以促发文学的写作,譬如我刚刚发在网页上的《漂泊》,就是与一位网友名叫“清风拂过”的在网页聊天有感而写,当时忽然有了感觉,将此诗写给了对方。网络上的对话,常常激发你更多的灵感,因为你能直接感受到受众的反应,你能感受到对方的脉搏和呼吸,对话常常能激发你的灵感和想象。

这是我一个人的情况,再看看我所接触到的网友。无论是网页上结识的,还是腾讯聊天结识的,让我发现,天外有天,网络之中藏龙卧虎,才子多多,如马大勇,我们是同事,但从来没有读过他的诗作,这次建立网页,才有了机会拜读,可以说,以前非网络时候,是“人在对面不相识”,现在的网络,则是“相逢何必曾相识”,像幽光狂慧、周过、悠然等等,这些网页上熟悉的名字,本人却从未谋面,他们的性灵文字,却给了我多少的感动,多少的启示,多少的快乐!

古人说:“李杜诗篇众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那是纸传播文化时代,现在的网络文学,可能会是各领风骚三五年,甚或是各领风骚三五天,就像是《木斋文学》在教育博客做了几天的博客之星,很快就江山易代了,但这就是网络文学的时代,没有经典,没有大师,有的是――几乎人人都有的博客的时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