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何必抑母(语)扬外(语)

2005-10-2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新华社报道,武汉大学近日颁布了《关于双语教学的若干规定》,对教师用外语授课进行奖励,如教师全外语授课一节算两节等。据悉,这是我国高校第一个关于双语教学的规定。

在高校用外语进行教学,诚然是必要的,只用母语而疏忽适当使用外语,对教学当然是有所不利的。然而,如果将外语授课抬高到很不恰当的

地步,甚至通过强制性规定来突显外语的地位,那就是矫枉过正。

细细推敲一下,我们不难看出,该校出台的“新规定”其实流露出一种“抑母(语)扬外(语)”的偏向。其一是通过奖励用外语授课者来抬高外语地位,母语自然就要受到轻慢和贬斥;其二是规定只有“具有出国学习或进修的经历”者才有资格实行全外语授课,则刺激了老师和学生的敏感神经,使之潜意识中滋生对国外求学经历和外语的盲目尊崇;其三是学生考试竟然也要有80%以上的试题用外语作答,则使学生从学的到用的全部“外语化”了。而这家大学并不是外国语学院,其教育对象也大多不是外国人,学生将来也不会多数生活和工作在外语氛围中,这样着力推行“外化”教学着实让人看不懂。

最让人不理解和不舒服的是“一节算两节”的规定。一节课就是一节课,怎么能算两节课呢?真的是一节外语课抵得上两节汉语课吗?看起来好像只是一种激励措施,可其中透露出的是对汉语的排斥与挤兑,其结果只能是在政策激励下和利益驱动下,纷纷弃母语而用外语,最终导致学生汉语总体水平的下跌。

从教学效果上讲,全面“外语化”教学也未必是高效率的。学生即便有了较高的外语听说写的能力,但由于这是非语言类课程的教学,将会遇到许多该科目的专业术语,对课堂进度是不会没有影响的。这样的效率还谈什么“一节抵两节”,那简直是自欺欺人。

事实上,大学生已经安排了较多的时间专门用于学习外语,还要通过四、六级考试,这对学生掌握和使用外语已经是足够的了。近些年来对外语的过分要求,已经使学生不堪重负,不少学校已经取消了四六级与学位挂钩的做法。如今再用外语授课,让学生用英语来听课,则无形之中又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与“外语热”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汉语学习显得冷清,既没有考级要求,其课时安排与重视程度也无法与之相比。如今再对外语教学者进行多种奖励,让学生把时间过多消耗在外语当中,恐怕学习和使用汉语的氛围将越来越弱,其汉语能力也将日趋衰减。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

在汉语言遭受冲击的情况下,我们虽然不必高喊“拯救母语”,但如此“抑此扬彼”的势头却是容不得我们麻痹大意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