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不坚守创作底线将导致新诗文体消失

2005-11-0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本报讯 近日,记者从“世纪初中国新诗走向研讨会”上了解到,中国新诗目前仍处在实验阶段,新诗写作者整体素质呈加速下滑趋势,小圈子式的闭合结构导致新诗不能进入文化消费领域,网络时代新诗文体边界模糊等等,这些都是专家学者呼吁迫切需要重新评估中国新诗的最直接问题。

上周,在首

都师范大学、《文艺争鸣》杂志社举办的“世纪初中国新诗走向研讨会”上,青年学者、诗人杨晓民呼吁:除了对诗文本的细读外,还必须用全新的视角审视中国新诗的过去、现状和未来,梳理中国新诗的研发生产传播机制、创作流程、文体肌理和演变态势。从历史变迁、文化转型、语言革新几个层面,重估百年中国新诗实践,由此不难发现,中国新诗目前仍处于实验阶段,其文体与语言尚未定型,未能有效提升现代汉语的质地,未能充分释放汉语的巨大魅力。

对新诗的困境,杨晓民认为,从近30年中国人力资源的流向和分布看,新诗写作者整体素质呈加速下滑趋势,诗歌只能在研发与生产两个环节上循环,形成一种小圈子式的闭合结构,基本上不能进入文化消费领域,这对新诗的创新和传播是致命的。特别是在新诗功能萎缩的环境下,与其他文体相比,新诗的核心竞争力匮乏,进入网络时代后新诗文体边界模糊、派系林立、潜规则主导了诗歌的写作生态,这一切,都构成了诗歌进一步繁荣的障碍,值得诗人、评论家反思。杨晓民强调,任何一种文体的写作都是有底线的,诗歌更不例外。没有承担,没有规则,没有坚守的涂鸦,最终可能导致一种文体的消失,这绝非危言耸听。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