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西夏学研究出版连呈硕果

2005-11-0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本报讯 一批在中国历史中被埋没近千年、出土后流失海外近百年的中古史珍贵文献,因《法藏敦煌西夏文献》编辑出版工作的启动,以图书形式完整重归西夏故里指日可待。11月5日,我国西夏学研究精锐机构西北第二民族学院与我国西夏学敦煌学研究成果出版重镇上海古籍出版社在京举行《法藏敦煌西夏文献

》编辑出版签字仪式。

“西夏”王朝崛起于繁盛一时的唐王朝灰飞烟灭后的百年间,由曾经活跃在川藏草原的党项羌族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并创制了记录党项族语言的民族文字,后世称“西夏文”。公元1227年,西夏经历了蒙古帝国铁骑的五次征伐后,终以首都中兴府的陷落和末帝的被杀而宣告灭亡,大批西夏文献、文物遭到毁损。20世纪初,西夏王朝留下的历史文献和文物,突然在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政府所在地达兰库布镇东南25公里、两条干涸的河床汇合处的荒漠台地上的黑水城遗址被俄、英探险家大批发现。此后百年,这批珍贵西夏文献一直漂泊海外,其中,俄藏黑水城文献,中外专家已经进行了深入研究,英藏黑水城文献,则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我国西北第二民族学院以俄藏黑水城文献为楔入口,以英藏黑水城文献为主攻目标,历时十余载调查、研究,一跃成为我国西夏学领域最重要的研究机构之一。

上海古籍出版社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从事俄国、法国和国内各博物馆、图书馆所藏敦煌、西域和黑水城文献的编纂出版,至今该领域的出版成果已蔚为大观,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其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编纂出版的《俄藏黑水城文献》十册有余,对于西夏学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并积累了出版集成性图书的丰富经验。即将出齐的《英藏黑水城文献》共5册,已出版的4册中刊发原始文献照片5000余幅。文献内容广泛涉及官府文书、军法兵书、典当契约、韵类辞书、日用杂记、诗歌艺文,医学药方、星历占卜、佛教经典等,为研究西夏学的政治、军事、经济、民族、语言、考古等学科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写卷书体主要有楷书、行书、草书,装帧形式主要有卷子本,蝴蝶装,粘叶装。刚刚签订出版合同的《法藏敦煌西夏文献》计划2006年上半年面世。

与签字仪式同时举行首发式的《大麦地岩画》也吸引了与会者的目光。2003年冬《大麦地岩画》研究成果展示会还让人们记忆犹新,面前洋洋大观的四卷本《大麦地岩画》已令岩画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龚田夫、侯毅等爱不释手。大麦地位于宁夏卫宁北山深处,从远古时期起,荤粥、鬼方、戎、狄、匈奴、鲜卑、党项、蒙古等氏族或民族就将自己的形象与想象镌刻在石壁上,成为大麦地岩画的集体创作者。大麦地岩画内涵丰富,题材多样,跨度宏阔,手法新颖,造型生动,意境深邃,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其主题包括了早期先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人们心中的想象、意念、信仰等,也有一些古朴怪诞、离奇斑斓的神话题材。岩画的内容主要有狩猎畜牧、战争舞蹈、飞禽走兽、日月星辰、天地神灵、手足蹄印、男根女阴、图案符号等等,是狩猎与游牧文化的真实写照。《大麦地岩画》收录岩画彩色照片1000幅,岩画影描图3000多幅,此外还有数百幅拓片集萃。图书以800幅彩照、800幅拓片、3000幅影描图分为4册出版,以严肃的科学态度,全面系统地的介绍和研究了大麦地岩画,并且对大麦地的文化遗存,文物景点以及地理、地质做了综述,对大麦地岩画产生与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进行了客观分析。这批岩画资料几乎以网罗无遗的完整面貌出版,在国内岩画学方面尚属首次,在国际上也是罕见的,首次向世人展示了大麦地岩画的风采、全貌及细节信息,是极为珍贵的第一手人文资料。《大麦地岩画》的出版,无疑将对国内外的岩画学界产生重要的影响。由大麦地岩画研究中不同见解引发的争论目前正在网上沸沸扬扬,推进了人们对大麦地岩画及关于它的研究的广泛关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