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2005,见证文学研究“史料年”

2005-11-0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2005年11月5日,中华文学史料学会“古代文学史料分会”在天津师范大学召开了成立会议。这只是中华文学史料学会今年各种学术活动的一种,也是在文学研究界呼吁加强史料研究的背景下,实实在在进行学术建设的一个成果。2005年,被现代文学界称为“史料年”。

10月19日至22日,在四川南充,《文学遗产》论坛举

行。9月24日至27日,在西安,西北大学与淡江大学联合举办海峡两岸古典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这已是第五届。2005年4月中旬,中华文学史料学会年会由宜宾学院承办,围绕加强史料研究、文献学建设,包括研究古代文学、近现代文学的学者在内的与会者,提交了50余篇论文。

9月14日,本报发表《张爱玲小说佚文〈郁金香〉惊现于世》的消息;当天,《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理事会在清华大学召开,那天大家议论的主题之一,也是史料。其实,在最近不到两年的时间内,现代文学界连续召开三个较有规模、而且集中了现代文学界大部分顶尖学者的学术会议,主题都与现代文学的史料研究密切相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王富仁教授指出,史料的积累与整理是学术研究的基础,重新提出史料问题很重要;要努力建构科学的方法论,以指导当前的学术研究;要提倡积极健康的学风,从自我做起,保障学术规范和学术风气,为促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而不久前,张爱玲小说佚文《郁金香》和东方??小说佚文《补情天》的发现并引起文学界较大反响,则为“史料年”做了一个最好的注脚。

近年来,现代文学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出现了许多有学术价值的论文,但也有许多现代文学方面的论文,陈陈相因、毫无创见,往往从空洞的“理论”出发,没有什么实际内容;空发议论,研究作家作品,甚至于不读原作品;论文低水平重复,甚至错误百出。在这种风气蔓延之下,甚至对论文的抄袭剽窃现象,大家似乎也越来越见怪不怪。至于引用第二手、第三手资料,有意模糊资料出处,将他人在史料方面的学术发现不动声色地归于自己名下,则更是习以为常,有的论文甚至没有规范的注释,成为一种“疑似”抄袭。有学者曾对2003年现代文学研究方面的1332篇论文做了调查统计,发现绝大多数发表这些论文的刊物只有注释,或只有参考文献;其中大多数论文的注释不超过20个,而这其中,5个以下注释的论文居多。轻视史料工作,流风所及,也对一些比较优秀的学术著作造成了很大损害。比如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1999年9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后,深得学界好评,但李润霞博士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3期发表长文,就指出这本书在关于“潜在写作”研究中涉及到的基本史料、史实就出现多处错讹。这种状况,已引起文学研究界的普遍担忧。

在一次全国学术会议上,学者们指出,史料在现代文学研究中具有基础性的重要地位,它与现代文学研究的方法和学风问题密不可分,读史料、挖掘史料、运用史料、重视史料、承认史料不仅是史料建设问题,也是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方法和学风的问题。

由河南大学文学院、《文学评论》编辑部、洛阳师范学院中文系联合举办的“史料的新发现与文学史的再审视――中国现代文学文献问题学术研讨会”上,与会者普遍意识到,“史料的发掘整理,孕育着现代文学研究新可能性与新突破,也是加强本学科史学素质、理性品格的有效途径”。另有学者认为,当前要更进一步重视和开展现代文学研究的史料工作,力求把史料建设作为学术研究的新的生长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