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成雅俗共赏之千古绝笑”

2005-11-3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俾凡桃俗李,成雅俗共赏之千古绝笑

曲艺艺术曲种众多,大家熟知的评书、相声、评弹、快板、大鼓等都属于曲艺,历代曲艺艺人口传心授,传承至今,在民众中影响深远。但是,面对人们不断提高的艺术审美需求,面对新的时代和新的受众,面对新的大众娱乐传播手段的冲击,曲艺艺术前进的脚步渐趋缓慢,在书店中很难寻觅到曲艺类书籍。然而,随着非物质文化性遗产概念的提出,人们的目光再度转移到我们的民族艺术上来,曲艺理所当然地受到了愈来愈多的关注,尤其是今年,曲艺类书籍选题重新得到出版社的青睐,一本又一本新书被推向市场。下面我就其中的一些代表性书籍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评书红楼梦》(庞立仁、刘兰芳等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这部书的原作者为了使评书本《红楼梦》更加大众化,而增加了许多趣味性内容,同时也改变了一些人物的命运,如将黛玉焚诗稿吐血而亡改成沉塘自尽,将宝玉出家飘然而去改作他与史湘云结为夫妻,将宝钗守寡改为抑郁而终。评书名家刘兰芳录制的评书《红楼梦》即依据这一版本,听众也并无异议,但喜欢红学的读者却对作者“为了使《红楼梦》更加大众化”的解释并不认同,因此尽管今年红学类书籍炒得很热,但这本书后来却销声匿迹了。

《东汉演义》(连阔如口述,中华书局2005年4月出版):“千家万户听评书,净街净巷连阔如”,这位解放前就享誉书坛的著名评书艺人今年着实火了一把,其中《东汉演义》的出版无疑起到了“导火索”的作用。这部袍带类评书是连派评书的扛鼎之作,作为“原汁原味的评书秘本”得以出版,其书情细腻,注重细节的刻画描摹;其结构严谨,颇具章回小说之技巧章法,尤其悬念设置巧妙,读之欲罢不能,手不掩卷;其人物性格鲜活生动,各具特色。启功先生曾为连派评书题词:“辞气力与宋元角,史通学补谈迁疏。”这部书的出版,令诸多评书爱好者重新领略到真正评书话本的魅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连阔如未能留下《东汉演义》录音的缺憾。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补遗》(姜昆名誉主编、刘英男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继1993年四卷本《中国传统相声大全》出版后,时隔12年,这部《补遗》终于与读者见面了。本书收录单口相声、八大棍儿、对口相声、群口相声、双簧、口技、开场小唱、太平歌词等传统曲目近百段,是对原书的全面补充和完善。相声艺术发展至今既经历过辉煌,也曾经徘徊于低谷,历经锤炼而成的传统相声则最能体现其“说、学、逗、唱、批、谈、讲、论”的精髓。观众抱怨现在没有优秀的相声作品,其实传统相声正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相声创作者亦可以从中汲取精华,借鉴经验,继而运用于新作品中。可以说,这套《中国传统相声大全》如同一场“知时节”的“好雨”,及时地满足了喜爱及研究相声艺术的读者的需求。

《侯宝林评传》(薛宝琨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本书是“侯宝林研究丛书”之二,作者薛宝琨系著名曲艺理论家,曾与侯宝林共事20余年,在共同的事业与追求中,二人建立了荣辱与共、肝胆相照的忘年之交。他研究侯宝林及其相声多年,掌握着丰富的资料,本书是他继《侯宝林和他的相声艺术》一书后,完成的又一部研究侯宝林的专著。本书再现了一代相声大师的成长经历和求艺探索之路,读者从中可以了解到:侯宝林雅俗共赏的相声表演巧妙地将江湖艺术与庙堂文化联系在一起,使相声艺术真正登上了主流文化的艺术殿堂,继而又努力将其提升到理论的高度,从而在学术领域有所作为。

《张寿臣传》(张立林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作为相声发展史中的一座里程碑、相声艺术的集大成者,张寿臣的名字已很少有人提及了,然而他为相声艺术的中兴和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广撷博采,匠心独运,嬉笑怒骂,皆成包袱。俾凡桃俗李,成雅俗共赏之千古绝笑”,功力深厚且内敛,使浸透在相声艺术中的文化成为一种潜质,从而形成自己独到的表演风格。作者张立林系张寿臣之子,以自己亲身所历所闻选取独特的视角记述其父的艺术和人生,将张寿臣的形象真实而圆满地还原于广大读者面前。

《江湖丛谈》(连阔如遗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江湖人谈江湖古今无二,传奇人话传奇中外无多”。著名作家苏叔阳这样评价本书:“连阔如先生以一位评书艺人的身份,写出这样一本可以让后人饶有兴味地知道往事的奇书,本身就是奇迹。奇人、奇书值得我们好好地读一读。”该书是我国现今仅存的一部客观且比较全面地介绍江湖行当、行话和内幕的书籍,所记内容大多是他身临其境掌握的第一手感性材料。本书曾于1995年出版,时隔十年后邀请著名画家李滨声重新绘制近60幅插图,为本书的再版增色不少。

《醒木惊天连阔如》(蓑笠翁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 “一拍醒木惊天地,犹忆书魂连阔如”。之所以说今年连阔如火了一把,除了上面两部遗著的出版以外,这部传记的出炉同样不容忽视。《武松》(王丽堂口述,中华书局2005年8月出版):作为扬州评话中最著名的书目,本书在王少堂先生口述本的基础上,对其中一些细节进行了丰富、加工和润色,结构上脉络清晰,情节更加跌宕起伏,从而达到锦上添花的艺术效果。

《一代儒将陈毅》 (殷伯达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继著名的武、宋、石、卢四部“十回”之后,扬州评话又推出了“陈十回”。与前者是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不同,“陈十回”以陈毅元帅为书胆,通过《梅岭三章》、《三进泰州》、《征战华东》、《上海市长》、《外交风云》等涵盖其一生的事迹,对陈毅豪放豁达的个性、文武兼资的才识、爱憎分明的品格、丰富细腻的情感等予以细致的描绘,层层铺陈构设,将评话艺术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欢喜虫儿》(卢昌五著,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这是一部展现中国第一代相声艺人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的长篇小说,在人物生活环境的烘托之下,在嬉笑怒骂的说唱之中,在相声段子的字里行间,再现了清朝末年社会生态的万千原貌,整个故事包容着那个时代各种面孔的人们的苦、辣、酸、甜。大量风趣幽默的相声行话、专业术语以及对相声开山艺人经历的细微刻画,均是传承传统曲艺艺术的一种崭新尝试。当然,就其中的个别情节而言,其所引用资料的准确性令人质疑。如书中提到演出《菜单子》,提及满汉全席,在当时是否已经出现了这个段子,以及满汉全席的具体提法,均有待商榷。

其他不错的曲艺类书籍,还有《出人出书走正路》(曲艺界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文集,古吴轩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魏喜奎缅怀集》(魏喜奎曲剧艺术发展促进会编辑出版)、《周末相声俱乐部系列丛书之刘俊杰、康松广、孙晨、赵福玉相声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等等,在此就不再作具体评介了。可以说,2005年曲艺类书籍市场的回暖无疑是一个令人欣喜的信号,依稀看到了重现繁荣的希望,尽管仍然任重而道远。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从上述书籍种类中明显看出,鼓曲类和曲艺理论方面的书籍仍然薄弱,甚至不具;而改变这一状况,还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不懈努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