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平民意识与话题新闻

2005-11-3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刘昆的《话题新闻导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一本探讨“话题新闻”的书。如果“文如其人”适用于记者和他(她)的新闻作品的话,这也是一本探讨“如何做记者,做什么样的记者”的书。

新闻是易碎的,书中不吝笔墨例举的诸多新闻,却展示了永不破碎的历史。“大”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小”至《部长同志:您办公室里有国旗吗?》、《服务忌语》,给人们展示了历史时而沉重、时而轻快的步伐。仔细回想,当国家部委41位正部级领导干部在办公室里插上了国旗,并很快让全国几乎所有企事业单位领导办公室都插上了国旗的时候;当所有的窗口行业都向社会公示“服务忌语”的时候,谁还会认为《部长同志:您办公室里有国旗吗?》、《服务忌语》是“小”报道呢?

新闻是时代的脉博。如果新闻扣准了时代的脉博,新闻就成了历史。作为一名青年记者,刘昆以此为信条,并投入了自己全部的激情。《话题新闻导论》主要以著者刘昆的新闻实践,探讨如何从“街谈巷议”中找寻线索,又以“街谈巷议”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事关新闻“三贴近”的重大主题。多年的新闻实践已经证明,新闻从业人员和新闻报道越具平民性,新闻传播的效果越好。

著者结合自己的从业经验,专辟《话题新闻与记者的成长》一章,不仅使《话题新闻导论》的可读性和启发性更强,而且凸显了一名记者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2000年,刘昆采写《“读书无用论”在贫困山区抬头》,从山区农民面临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在选择坚持念书还是辍学务工时的现实考虑;2003年,他又采写了《农村“留守孩子”亟待关注》。这些后来都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展示了记者的洞察力和前瞻性。

人人口中有,个个笔下无。“巧发奇中”不是纯粹的新闻采写技巧,它更多地体现新闻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操守。优秀的新闻从业者,往往会从这种矛盾中挖掘出极具影响力的新闻来。报道是否关注了人们当时关注的热点,是否一语道破了热点、难点、焦点中隐藏的“天机”,是否准确地告知了人们应该注意和思考的问题,不仅关乎新闻的传播效果,而且关乎媒体的市场形象,并因此关乎在竞争中的生存能力。从这一点上看,话题新闻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也不会过分。

著者如此推崇话题新闻并致力于话题新闻的采写,或许还出于对新闻转轨的思考。在信息不畅的年代,媒体因为健全的网络而有着天然的传播优势,牢牢地把握着社会的“话语权”。记者在那时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身份。在信息“爆炸”、传播渠道和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受众不再缺乏一事一物的动态“信息”,而是对信息的解读。媒体能不能在解读中处理好贴近受众与迎合读者的关系,突显自己的特点和水平,以更为人们所接受的方式播撒自己的思想光芒?著者认为,这是事关提升舆论引导水平的紧要问题,而话题新闻,则是改进新闻宣传的重要成果和实践载体。以新闻实践的标准来看,确实如此。

记者是一个职业,记者是一项事业,记者也是一种人生。《话题新闻导论》中例举的新闻事实,恍如就在昨天。著者数年辛苦,为我们较为完整地集纳了近年来话题新闻的精粹。我们从中看到了时间的脚印,也看到了自己作为一分子的记者群体勤勉的身影。令人欣慰的是,我们也从一些事件因为话题新闻而发生的正确的方向调整中,看到了的媒体发挥的积极作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