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调查失民意

2005-12-0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相信很多人都同意,比较牛顿和爱因斯坦,就像比较苹果和橘子哪一个更好一样难有定论。也许,我们更感兴趣的是,在345名皇家学会科学家心中,“苹果”和“橘子”谁能得到更多的选票。

如果他们都是苹果和橘子
调查似乎是体现民意的最佳方式,譬如美国总统大选前的民意调查往往与结果一致,受到候选人和社会各阶层的密切关注,但这也许只是一种表象。民意调查更多的是一种舆论手段,尤其是那些颇具“创意”的调查内容。在俄罗斯“罗米尔监察”社会咨询公司的一次网络调查中,出现了一个令人吃惊的结果,问题是:“俄罗斯人心目中的致富方法”,回收有效问卷共1696份。有8%的人提供的答案是“盗窃”,要知道,这些接受调查的人大部分是年轻人,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都居社会中上。我们能从中得出当今俄罗斯“世风日下”、“道德败坏”的结论吗?其他的回答也不好恭维,53%以上的人依次选择了“当官”、“嫁给有钱人”、“继承遗产”等一夜暴富的“可靠”途径,而正常些的“在大公司工作”、“自己经商”所占比例分别为17%和14%。

也许,这是一个不该提出来的问题,因为有92%的被调查者认为,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富翁。这是展现信心,还是发泄不满,恐怕很难说清楚。不知道该公司做这个调查有何意图,俄罗斯“列瓦达中心”舆论调查公司副经理格拉日丹金评论道:“上述调查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俄罗斯人致富态度的真实情况,因为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才能上网。”他所依据的材料也是一份调查报告,两年前,该公司进行过“生活成功需要什么”的专题调查,大部分受访者认为需要辛勤工作、有关系、有个好职业,只有6%的人选择“成功的婚姻”。“如何才能致富”,“成功需要什么”,在这些调查题目下无论列出多少个选项都是不够的,已经富裕和成功的人只有一个答案,而渴望富裕和成功的人没有答案。让人回答没有答案的选择题,惟一的目的就是诱导人们成为百分比中的一个分子。而舆论已经达到了目的,当人们犹犹豫豫地将自己的观念归入某个类型,也就落入了舆论的圈套之中。只要你看了,你去比较了,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还是从中归纳出一些道理,甚至简单地骂娘也好,你就成为了舆论的一分子,而不再是独立的自我。

为了比较出牛顿和爱因斯坦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究竟“谁高谁低”,英国皇家学会最近在网上开展了一项民意调查,分别针对1300多名普通民众和345名皇家学会科学家进行。调查问题有两个:在当时所处时代环境下,牛顿和爱因斯坦哪一位对科学做出了更大贡献?哪一位对人类的积极影响更大?第一个问题,牛顿以61.8%的民众选票和81.2%的专家选票大胜;第二个问题,牛顿以50.1%的民众选票和60.9%的专家选票小赢。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罗伯特・梅就“谁更伟大”之争这样评点:“相信很多人都同意,比较牛顿和爱因斯坦,就像比较苹果和橘子哪一个更好一样难有定论。”当然,毕竟是自己的机关在做这件无聊的事情,场面话也得要:“这场争论的意义在于,人们有机会细数两位物理学家的精妙之处以及他们对世界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影响范围远远超越了实验室和科学演算。”也许,我们更感兴趣的是,在345名皇家学会科学家中,“苹果”和“橘子”谁能得到更多的选票。

今年是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设立的“世界物理年”,民众和专家们让牛顿“超越”爱因斯坦,不知是否是对将“爱因斯坦年”定为“世界物理年”的善意的抗议。虽说盖棺定论,而这样关公战秦琼的调查,同样展现出舆论无处不在的威力。面对调查,民意何在?调查是将独立个体舆论化的一种手段,也是吸引眼球的一种方式,细细想来,无论是A或B的简单选择,还是甲乙丙丁的长篇大论,填写调查表格的个体,当发送出这份表格的同时,也就不再代表自己了,即使那可能是自己的真实想法,但有血有肉的想法一旦成为统计数据,只好变成舆论的骨架。有必要去回答某些问题吗?有资格去回答某些问题吗?经典力学改变了世界,相对论也改变了世界,世界却不会因为一个调查而改变,甚至从来没有因为一份调查而真实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