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出版信息化:在艰难中前行

2005-12-14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在做大做强的道路上,出版信息化是各出版社的必经阶段。但另一方面,透过最近召开的科技出版社行业信息化联席会议,我们却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条不平坦的路。在这次联席会议上,中国版协科技出版委员会于国华主任提出了出版信息化的一系列值得探索的问题:信息化建设在出版社发展中
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出版信息化实现的条件、合适途径;出版信息化的管理思想、模型、流程、标准和制度等等。

外包还是研发 选哪个?

由于信息化基础参差不齐以及科技自身的特点,国内出版社的信息化目前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受出版社规模所限,出版社信息化投入相对较少。通过对与会各出版社信息化投入的统计分析,一般出版社投入在50万元至100万元之间似乎更为切合实际。二是系统涉及功能多。不同于国外出版社先上门户网站,接着以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管理企业资源,以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管理客户关系,在此之上再上BI(商业智能系统),国内出版社的信息化甚至还要从办公自动化做起,但终点可能还要包括内容数字化等内容。三是业务成长快,造成对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一直处于变动过程当中。对此,有着10多年信息化工作经验的机械工业出版社谢广钰感触颇深,他认为:“需要分析、开发、调试这三项费用的比例应达到50%:30%:20%,但某些管理系统根本没有分析和开发,而是用一个已经成型的系统直接实施,这样的系统就很容易出问题。对出版社来说,系统肯定要变的,因此,把需求定得宽一些、大一些,是十分必要的。”四是缺乏统一行业规范与标准。举个例子来说,“出库”是出版业一个常用的术语,可是在不同的出版社就会产生完全不同意义的解释,有的社将发书叫出库,而有的社却将退书称为出库。这种现象到了某些情况特殊的出版社就更难解决了。

在现实工作中,这四个因素往往又交织在一起,让出版信息化变得更加困难。从开发方式上分,出版信息化可以采用由外部公司开发的外包方式和出版社自己成立信息中心自主开发的方式。采用外包方式,由于对方是专业公司,系统的质量能得到更好的保障。但是,由于系统不是为出版社量身定制,一旦出现修改,外包公司往往在价格上提出额外的要求。此外,由于对方的开发人员不一定熟悉出版业务,所以要让系统发挥出效用,往往非常困难。清华大学出版社信息中心杨钢介绍说:“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管理系统,只有30―40%的原系统是没有调整过的,当然,在这个调整过程中,开发方自然是要收钱才给你改。迫于无奈,很多工作都只好自己来完成。”机工社的谢广钰对此也感触颇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曾希望开发商给加上一个教材征订号,但他们说不能这样做,并且说这样做了以后别的出版社怎么办。所以我认为出版社一定要有自己的技术人员,否则受制于软件商,很难受。”

虽然如此,采用自主开发还是会存在一些弊病。开发是一项技术更新很快的工作,IT业内的开发人员往往是边苦干边苦学,而在一个环境中做同样的工作,往往会造成开发人员跟进新技术的速度放慢,进而会导致人员技术水平的下降,而保持与先进技术同步的开发人员,由于技术生命周期短,往往又不会满足于现状,这样出现跳槽的情况就在所难免了。人员的变动,又往往会使开发进度放慢。也正是因为这种情况的存在,人民交通出版社信息中心姜占峰认为:“框架和核心业务由各出版社自主开发,主要系统、平台外包出去,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仅有一把手工程 够吗?

众所周知,信息化工程肯定得是“一把手”工程,没有高层领导的支持,信息化工程很难有乐观的结果。高等教育出版社信息中心游滨介绍说:“为了实施ERP,高教社不仅付出了几千万人民币的代价,而且全社大动员,轰轰烈烈,像搞运动一样。”但如果把这个问题引申一下,我们会问:仅仅作为一把手工程就够了吗?

系统是要人去用的。使用者的观念、适应能力在信息化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编辑、发行、财务、出版各部门与信息中心的配合也是不可忽视的。在使用编、印、发、财系统的过程中,有时候从表面看来,编辑等部门确实做了一些重复的劳动,但这劳动换来的却是宝贵的管理数据和规范化的流程,从此决策部门在做决策时有了数据依据,这个代价花得还是很值得的。但问题的关键是信息系统的建设者有没有权力强制要求各部门都按照标准流程去做。

信息中心的地位和作用该如何定位?这一点在很多出版社还不太清晰。这个部门也经常分分合合,一会儿是信息中心,一会儿归到总编室,一会儿又到资料室了。出版信息化所起到的决不只是上一套软件显摆一下的作用,虽然信息中心目前还只能作为成本中心,而不能作为利润中心存在,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能起到规范流程、提高效率的作用。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把它说成是治病救人也不为过。它的作用有时候是隐性的、间接的,然而却是巨大的。

内容数字 化瓶颈在哪里?

出版内容数字化是摆在各出版社面前的另一个挑战。一方面,数字化内容是一个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已有出版社通过内容数字化手段让传统的纸介图书的销售受益了。

商务印书馆信息中心刘成勇介绍说:“商务的书目数据库建得比较好,平均每本书信息量在5000字以上,读者在这里看能达到在书店翻阅选购时相近的效果。整个网站的信息量已达到了1500万字以上。”用惯了网络的我们可能已有了这样的感受,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花半天时间去书店淘书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已变成一种奢侈。但在书店中,能读到书中的完整内容,这是网上书店不能提供的。如果网络书店给出每种图书5000字的内容,让读者能大体了解图书的概貌,显然比传统书店和只做简单内容介绍的传统网上书店又多了一种吸引力。

虽然电子版图书具有很多优点,但不少出版社还是少不了自己的烦恼。不少出版社反映现在的数字出版业务是由技术提供商在推动,原因就在于出版社的利润空间很小,比如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与出版社的分成是55:45,这已经算是比较高的了,出版社还是拿小头。如此一来,出版社的积极性自然受到影响。

在电子出版已成一种趋势的情况下,消极回避肯定不是一个好办法。错过发展时机,对传统出版社、技术提供商乃至整个产业来说,都将是一个损失。

从另一个角度说,无论是数字出版的利润分成,还是科技出版社信息化所需的行业标准,这些问题已不可能完全由一家两家出版社自行解决了。我们也希望相关政府部门能早日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法规,让出版的信息化之路更通畅一些,也更平坦一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