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武训传》何以今日引关注

2005-12-14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日前,在上海影城举办的纪念赵丹诞辰90周年电影回顾展上,新中国首部禁片《武训传》被完整地展示在观众面前,媒体称这是《武训传》被雪藏55年来首见天日。(见12月3日西安晚报、重庆晨报)确切地说,这不是“开禁”,而是“开映”。“文革”结束后,“禁片”便已解冻,只是未能放映并引发关注而已。奇怪的是,55年

后放映,不仅让媒体热捧,更让公众关注。那么,它到底触动了人们哪根神经?

该片反映的是清朝末年武训办“义学”的事迹。武训由于目不识丁,受尽凌辱,便萌生兴办义学、让贫困子弟都能读书的心愿。于是,他到处乞讨,甚至向富人磕头下跪,请人赐打,终于获得来之不易的钱财,从而创办了义塾、私塾,对穷苦的孩子免费入学。而他自己依然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终因积劳成疾而亡。他因“行乞兴学”而获得“千古一人”的美誉。

《武训传》真是生不逢时,禁或开禁都未能放映并产生影响。因其渲染的“义学”与新时代格格不入,也便难以唤起公众情感。我们知道,我国的学校一直不允许私人办学,产权和投资都是国家包揽的,学费也不高,孩子大都上得起学。在此语境中,谁还对武训“乞讨兴学”感兴趣?

然而,近些年来,情势大变,不仅民办学校快速出现,学校收费也是节节攀高。先是某些高校通过高收费让分数低的有钱人能上得起学,后来并轨了,分数高低一样收费;再后来出现“校中校”,就是把完整的学校割出一部分,并冠以“民办”,接着就名正言顺地收费了。再后来中小学也依样画葫芦。于是,贫困生出现并增多了,因学费而生的悲剧多了……

在教育已成为许多人一个沉重负担的大背景下,人们便不禁对武训兴办义学的无私奉献精神,大加仰慕并渴求不已,也便迫切希望能够有“当代武训”出现。当然,对“武训精神”,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不择手段去筹钱,甚至是下跪去乞讨,而应该是指一心一意为孩子教育着想,而不是狭隘地去把赚钱作为办学目的。不过,话又说回来,一个人能够到下跪乞讨的地步来筹钱办学,这无论如何是值得景仰的。由武训的“义举”想到眼下的“教育产业化”,不能不让人感慨万千。《武训传》开映,武训受到尊崇,便是不可抑止的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