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过故园心余花香

2005-12-2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2000年9月,我从北京大学硕士毕业进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踏进了东城区沙滩后街55号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大院。既然是“院”,那就不应只有一座办公大楼了。的确,人教社大院里还有高低错落的好些建筑。在大院的核心位置还孑遗着两栋年代久远的建筑,就是后来我们常称呼的“公主大殿”和“数学系小楼”。前者是一座清

代宫殿,五间三进,黄琉璃瓦歇山顶;后者是一座二层小楼,中西合璧式风格,高台回廊,四方端正。正是它们,使得这里成为一方有着深厚文化浸染的温暖“空间”。“公主大殿”是乾隆年间和嘉公主府邸的正殿。但让“公主府”青史留名的远不在此,而是1898年戊戌变法后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的兴办。这座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立大学,萌芽的位置就是在当时的马神庙公主府旧第,也就是今天的沙滩后街55号。

偶尔,我也在大院里闲逛,脑海里装着一些老照片的黑白影像,搜索老北大可能留下的痕迹和声音、味道。公主大殿曾是全校集会演讲的礼堂。学校的图书馆设在后院的绣楼上,一直到70年代末方才消失。几栋风格一致的中西合璧式教学楼,曾有序地分布在大院东侧,如今还剩下那座数学系小楼可供凭吊。西斋14排学生宿舍,是众多老北大人回忆的地方,如今还完好地保留并利用着。蔡元培先生的校长办公室也已作了寻常百姓家……北大西迁海淀不久,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早期开创者们成为老北大理学院的第一批“后来者”。他们中有叶圣陶、魏建功、陈乐素、周建人、戴伯韬、吕叔湘、吴伯萧、张中行……。以他们为代表的这些专家、学者尽管也是学富五车,但他们的使命不再是引领中国学术和思想的潮流,而是翻检出最平实的文字符号,用直白真挚的声音,俯下身对孩子们喃喃细语。一代代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者们读着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科书长大,一辈辈人教人在这个老园子里默默地心耘笔耕。

197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被迫解散编制,人员全部星散下放。荒芜的大院里丛生了杂草,蒙难的心灵却没有停止抗争和思考。以戴伯韬为代表的人教社领军人物,不顾环境之复杂和险恶,一再上书中央恳请重建出版社,召回零落各地的编辑人才。可贵的是,在那样动荡不定的年月里,普通人教人颗颗赤诚的心没有凉,没有散。十年后这些编辑们重返大院时,发现面对的并非残破不堪,无须白手起家:战备箱里的是码放齐整、完好无缺的图书、教材和资料。

沐浴着老院里积淀的人文气息,带着劫难之后的坚韧和自信,人民教育出版社走向改革开放后的20年。在这后来的岁月里,院子里推倒几近坍塌的公主楼(老北大藏书楼),填平了荷花池,拆除了一些破损严重的老式建筑,建起了当时很急需的办公大楼、图书馆。老院又和我们迎接世纪之交、送走千年一叹……,直到2005年的秋天,它在人民教育出版社55周岁之际送走乔迁新址的人们,重又归于沉寂。

现在,我每天佩带胸卡,出入位于中关村南大街上的新业务楼。但我还是时时怀念起沙滩后街的老院子,它已经渗进许许多多人的血脉和基因,化作“人教精神”的一部分。 (作者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